文 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自2018年起,苹果公司高调引进了谷歌AI部门的负责人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意图借此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然而,时至今日,七年过去了,苹果在AI领域的进展并未达到预期目标,Siri的更新不断推迟,这一现象甚至招致了用户的不满以及法律诉讼的挑战。
近期,彭博社发布的一篇报道详尽地描绘了苹果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探索与挑战,尤其是对其语音助手Siri的研发过程。
Siri的坎坷升级之路
2018年,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似乎迎来了新的转机。那时,苹果的软件部门负责人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向团队透露了一则重大新闻:公司成功从谷歌引进了约翰·詹南德雷亚(业内尊称“JG”),任命他为人工智能部门的负责人。詹南德雷亚曾在谷歌执掌搜索与人工智能部门,他主导了诸如谷歌照片、翻译以及Gmail等产品的智能功能开发。这些先进技术使得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2014年,谷歌成功收购了英国的人工智能企业DeepMind,该企业正是AlphaGo的研发团队,此举进一步加固了谷歌在该领域的优势。
詹南德雷亚和费德里吉
苹果公司吸纳了詹南德雷亚,这一举动不仅是从对手那里挖走了人才,而且标志着苹果向成为AI领域的领军者迈出了关键步伐。回溯至2011年,苹果在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离世之前不久,推出了语音助手Siri。Siri的问世,仿佛将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变成了现实,苹果又一次将尖端科技转化为广受欢迎的消费品。然而,数年之后,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以及亚马逊的Alexa等对手的语音助手展现出更为卓越的表现,相比之下,Siri在语音识别和指令处理方面却频繁出现失误。Siri与百度的“小度”或小米的“小爱同学”相似,但在功能上,它在初期阶段的确显得较为不灵活。
苹果公司管理层指出,Siri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公司人工智能项目分散所致。在此之前,人工智能的研发工作被分配至多个产品小组,有的团队专注于Siri的开发,有的团队致力于机器学习的研究,还有的团队负责其他功能的测试。然而,詹南德雷亚的加入带来了转变:他全面负责所有与AI相关的工作,涵盖了机器学习、测试以及Siri等,并直接向CEO蒂姆·库克(Tim Cook)进行汇报。这使得人工智能在苹果公司内部的地位与软件、硬件及服务部门相当,享有同等的待遇。在宣布这一任命之际,费德里吉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Siri历经多次易主,最终归属他管理,如今他终于可以将这一重任交付给更为专业的詹南德雷亚。
然而,到了2025年,詹南德雷亚所引发的乐观氛围已不复存在。2022年,OpenAI发布的GPT模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轰动,大型语言模型(LLM,即支撑AI对话的技术)的热潮随之而来。众多科技公司竞相加快AI功能的研发,将其嵌入语音助手等工具中,并大肆进行宣传。苹果公司同样如此,但其AI功能却因推出延迟和性能不佳而遭到了广泛的批评。
2024年6月,在苹果公司一年一度至关重要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公司发布了“Apple Intelligence”这一项目,将其定位为面向大众的AI产品。此举与1984年苹果推出的首款Mac电脑时所提出的“为普通人设计的电脑”的理念相呼应。新功能涵盖了优化写作体验、提升邮件和通知的总结功能、创建个性化的表情符号(即“Genmoji”)以及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像。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苹果公司推出了一款升级版的Siri,它能够深入挖掘用户数据(如邮件、短信)以及屏幕内容,从而回答各种问题。詹南德雷亚的助手在演示时向Siri询问母亲的旅行安排,Siri从邮件和短信中搜集相关资料,并据此制作了一份行程安排。苹果公司还透露,用户能够通过Siri的语音指令来操控设备,例如挑选、编辑并传输照片,整个过程无需直接触摸屏幕。
外界对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发展抱有极大期待,苹果公司在发布会后股价显著攀升。到了2024年9月,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 16,并声称这款手机是专为Apple Intelligence定制设计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手机上市之际,那些宣称的AI功能并未真正投入使用。一个半月之后,我们才得以见到写作工具和邮件总结的问世;Genmoji的发布被推迟到了12月份;而通知优先级功能(依据紧急程度进行提醒)则要等到2025年3月才能与大家见面。至于Siri的显著升级,苹果公司原本计划在2025年4月推出,然而在测试过程中,许多功能(例如语音搜索驾驶证号码)被发现根本无法正常运作。费德里吉亲自体验了iOS 18.4 beta版,对其表现感到震惊,因此将升级计划推迟至5月,最终却选择了无限期延迟。即便如此,苹果公司在iPhone 16的广告中仍对这些尚未实现的功能进行了宣传,此举引发了部分用户发起的集体诉讼,他们指责苹果进行了虚假宣传。
截至2025年6月的WWDC(该会议尚未举行),Siri的新版本尚未达到预期。用户们只能期待一些非AI驱动的软件更新,例如iPad、Mac和iPhone操作系统的界面改进,这些改进将使界面风格更加贴近苹果公司的混合现实头戴设备Vision Pro。一位AI团队的高级管理人员将这种情况称为“危机”,而另一位团队成员则将项目比喻为“沉船”。内部数据显示,苹果的AI技术比竞争对手落后数年。
苹果为何在AI上失利?
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显得出人意料,毕竟它向来是技术革新的象征,其推出的iPhone、iPad、Apple Watch等产品都曾对市场产生了重新定义的影响。
文章指出,相较于其他科技巨头,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显得相对欠缺。其AI团队的人数远远不及谷歌、微软或meta。谷歌拥有数千名AI研究人员,而苹果的AI工作人员数量则相对较少。此外,培养和操作大型语言模型需要投入大量的GPU资源,即图形处理单元,这类似于高性能显卡。然而,苹果所购买的GPU数量明显低于亚马逊、微软等竞争对手。前首席财务官卢卡·马埃斯特里持谨慎立场对待GPU采购,这一态度与苹果公司对待新技术的传统保守策略相吻合。尽管如此,GPU市场供不应求,竞争对手纷纷抢占资源,这使得苹果公司在AI模型训练速度上受到了影响,变得较为缓慢。
苹果设备活跃用户数高达23.5亿,这意味着理论上可以接触到大量用户信息,包括搜索历史、个人兴趣以及通讯记录等。然而,苹果公司始终将隐私保护作为其核心理念,对人工智能团队获取用户数据的行为实施了严格的限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meta和OpenAI在数据使用方面则显得更为宽容。苹果的爬虫工具Applebot,旨在为Siri和搜索服务搜集信息,它使得网站能够便捷地停止数据共享,众多网站因此选择了不向苹果提供数据。苹果不得不依赖于第三方数据集以及所谓的“合成数据”——即人工制造的数据,这一做法对人工智能的训练效果产生了制约。
苹果的成就源于对产品精心打磨,并坚持每年进行一次重大升级的策略。iPhone的多点触控技术、iPad的芯片等关键性技术均为苹果自主研发,且在产品推出前有着明确的目标。然而,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却是“迅速、混乱、侵入性”的,它需要大量的试验和不断迭代,这与苹果的企业文化并不相符。
费德里吉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持有疑虑,他并不认为AI是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他不愿意从iOS、macOS等关键项目中挪用资源。有高管曾形容费德里吉的态度是“不愿为大型项目争取高额预算”。尽管詹南德雷亚在技术方面有所专长,但他并不擅长争取所需资源或推动企业变革。人们普遍认为他性格低调、技术至上,这使得他在苹果的高管团队中(一个由长期合作者组成的,类似家族企业的团队)显得难以融入。詹南德雷亚主张AI助手应专注于设备控制,而非模仿GPT的通用聊天功能。他进一步指出,消费者普遍不倾向于使用GPT这类工具,甚至有大量人希望对其进行限制。这种谨慎的态度使得苹果公司未能全力以赴地研发自家的聊天机器人。
苹果的营销部门提前发布了尚未完善的功能,例如在iPhone 16的广告中展示了全新的Siri,这导致消费者的期望未能实现。詹南德雷亚觉得营销部门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最终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费德里吉和库克手中。
苹果曾努力探索,然而仍未能把握住某些重要时机。在2010年代的中期,公司购并了数家小型人工智能企业,包括Laserlike、Tuplejump和Turi,甚至还曾计划以高达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obileye——这家专注于自动驾驶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最终以150亿美元的价格被英特尔公司收购。苹果公司研发了车载项目中的神经引擎——Apple Neural Engine,这是一款专门用于AI计算的芯片,并最终被应用于iPhone和iPad。然而,尽管投入了如此多的努力,这些成果并未能显著提升Siri的性能。
2022年,GPT的问世让苹果公司感到意外。一位高层管理人员透露,在GPT问世之前,苹果的智能系统“甚至还没有形成任何概念”。费德里吉在GPT发布之后亲自尝试了生成式AI(例如用它来编写代码),这才深刻认识到其巨大潜力,并紧急指示iOS 18版本融入更多的AI功能。苹果公司着手与OpenAI、Anthropic等企业建立联系,旨在掌握前沿技术,然而此举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苹果正承受着外界的压力。欧盟即将强制苹果开放权限,让用户能够将Siri更换为第三方助手,例如谷歌助手或新兴的DeepSeek。若苹果的AI技术持续处于劣势,用户可能会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另外,谷歌搜索在苹果设备上的使用率有所下滑,苹果公司高管艾迪·库伊(Eddy Cue)认为这主要归因于AI技术的不足。苹果公司因此开始考虑与OpenAI、Anthropic以及Perplexity等企业展开合作,旨在将它们的技术融入Safari浏览器中,以谷歌搜索作为其替代方案。
AI的失败可能危及苹果的未来
面对AI的困境,苹果也正在调整。
2025年春季,詹南德雷亚失去了产品开发的相关职责,其工作内容仅限于AI技术的探索与模型的设计。此时,Siri团队由迈克·罗克韦尔(Mike Rockwell)执掌,他此前曾主导Vision Pro头显的研发工作。罗克韦尔对Siri抱有极高的期望,并计划将其塑造成为一款类似于GPT语音模式的智能助手。他已经对团队进行了重组,并将提升Siri的响应速度与理解力作为首要任务。
苹果在瑞士苏黎世致力于研发名为“LLM Siri”的大型语言模型,旨在取代现有的混合架构,其目标在于使Siri在对话能力上更加出色,在信息整合方面更加精通。一支遍布全球的分析师团队(成员来自德克萨斯至西班牙等地)负责审核AI输出的精确度,以降低“AI幻觉”(即生成错误信息)的发生率。iPhone通过软件升级生成模拟数据,从而增强AI的训练成效。
苹果将GPT技术融入了Siri,使其能够解决Siri原本无法解答的问题。同时,谷歌的Gemini以及初创企业Perplexity的AI系统有望成为未来的备选方案。此外,苹果公司也在自主开发聊天机器人,内部测试结果显示,该机器人的性能已接近GPT最新版本的水平。
苹果公司打算将Apple Intelligence与Siri的标识区分开来,以免Siri的不良声誉影响到AI的正面形象。在未来的功能推广中,例如AI电池优化和虚拟健康顾问,公司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避免提前做出过多的承诺。
达格·基特劳斯,Siri的原始开发者,对苹果公司保持着坚定的信心。他坚信,凭借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助手概念的领先地位,只要对Siri进行一次彻底的“换脑”升级,苹果就有可能重新夺回市场份额。
文章强调,AI的失误可能对苹果的未来构成威胁。过去,苹果凭借iPhone成功击败了诺基亚,然而AI或许将成为下一个威胁其地位的因素。库伊在法庭上提到,iPhone在十年后或许会变得不再重要。苹果的增强现实眼镜、机器人、智能手表等众多项目均依赖于AI技术,若AI持续遭遇失败,苹果在智能设备交互领域的竞争将处于不利地位。
苹果在传统领域所拥有的强大优势——包括庞大的用户群体、高品质的产品以及自主研发的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却不再适用。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更新迭代、海量的数据支持以及开放的合作模式,然而苹果所坚持的封闭生态系统和隐私保护优先的原则,却对其发展造成了阻碍。一位公司高管如此总结道:“我们以往习惯于晚些时候进入市场,依靠庞大的用户基础来取得成功,但这一次,这种策略显然不再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