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图由中航工业成飞提供
4月30日,在北京,冯攀龙获得了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颁奖仪式现场
冯攀龙就职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他是一名铆装钳工首席操作技师,承担着“大国重器”的生产制造工作。
今年,是他在成飞就职的第10个年头。如今,冯攀龙是一名90后铆装钳工首席操作技师,他参与过歼-20机身装配工作,也参与过C919机头制造工作。他还是新学员的实操老师,协助公司开展技能培训,承担起了技艺传承的重任。
4月初,时隔三年后,记者再次见到了冯攀龙。他在成都生活已十年,仍习惯讲带着兰州乡音的普通话。冯攀龙看起来十分质朴,他身高一米七几,身着蓝色工服,胸前佩戴红色党徽,还戴着一副眼镜。与所获荣誉相比,他显得很质朴。过去三年,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冯攀龙都有了新角色。他说,“工作维度在扩展,责任坐标在延伸。”
父亲是启蒙老师
从小热爱手工 17岁种下航空梦
父亲在冯攀龙心里有着多重身份,他是严厉又慈爱的长辈,还是木匠、焊工、修理师傅,旧木料在他手里能变成桌椅,废铁皮经他敲打会变成簸箕,坏掉的农具总能被他修得焕然一新,商店里的物件,父亲用眼睛量一量,画个草图就能复刻出来。
冯攀龙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他就像父亲的小尾巴,总是跟在父亲身边,和父亲一起制作好每一样家具 ,他说“他修车时我在一旁递扳手,做簸箕时我负责找螺丝钉” ,那段做父亲小助理的童年时光,使冯攀龙对手工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17岁那年暑假的一个下午,冯攀龙在家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一期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纪录片 。他坚定地决定要成为一名航空人。
2012年7月,冯攀龙顺利考上西安航空学院,开启追梦之旅。2015年4月,距离毕业不到3个月。“成飞来学校招聘,众人皆知这是个热门机会,报名者众多。”在上百号人中,冯攀龙以笔试第二的成绩被提前录取,不久后,他与同伴从西安乘火车前往成都。
一行人从火车北站出来,坐上了去往黄田坝的公交车。坐在车上的冯攀龙仔仔细细地望着沿途风景,满眼都是绿色,这和西安完全不一样。这个城市的建筑,一草一木,行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刚来到成飞门口,便被那架歼10给震撼到了 ,冯攀龙笑着解释 ,他从来没看过真正的战斗机 ,那时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干 ,以后加入团队参与制造一架战斗机 ,4月报到后 ,冯攀龙和另外20多名来自不同院校的新生正式开启铆装培训课程 。
冯攀龙
成立工作室完成课题16项
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400余万元
刚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如同一张白纸 。将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并非易事 。尤其是在制孔过程中 ,所允许的误差极为苛刻 ,通常以微米为单位计算 。气钻转速很高 ,钻孔时会不停地摆动 ,若要钻出合格的孔 ,就需要持续练习并摸索 。
在培训的三个月里,冯攀龙和两个室友下了课就到处找报废的板材,溜到教室里去钻孔、打铆钉,直到上面再没有可以钻一个孔的地方,上完课,大家都走了他们就留在教室里继续钻孔,“理论过渡到实操,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冯攀龙告知记者,每次上课用过的压缩泵里会剩余一些压缩气体,由三个人轮流操作,如此一来,每个人还能够再多钻十多分钟的孔 。
三个月培训时间里,冯攀龙从刚开始连基本工具都不会使用,到最后结业考试总排名第一。他在上百张板材上钻了上万个孔,也记不得自己练习了多少张图纸。他只记得颁奖那天,师傅刘时勇亲切地用四川方言对他说,“攀龙,这个第一名是你应得的,加油!”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冯攀龙27岁时,入厂四年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徒弟。如今,冯攀龙已成为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他带领工作室成员与博士创新工作站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一线技能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优势,完成了16项技术革新、创新创效等课题,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400余万元。他提出应用“赛马”机制和终孔装配技术,通过优化前端装配流程,使得装配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冯攀龙积极推动三维辅助投影的工程化应用,冯攀龙积极推动人机外骨骼等先进创新科技的工程化应用,其目的是保证生产质量,其目的是降低劳动强度 。
冯攀龙
成为航空人这十年
参与多个战机型号制造 传承“螺丝钉”精神
2025年年初,冯攀龙接到一项紧急特情任务,他立刻带上工具和零件,叫上几个徒弟,先坐飞机,再转乘火车,赶到了外场。到了外场后,没来得及放下行李,他们就进入场地开始工作。第一轮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大家出来补充体力,早晨八点,又继续进入场地干活,这次一口气干到第二天下午六点,连续33个小时没睡觉。
第二天中午吃饭时,冯攀龙借用保安室的座机给妻子打电话,目的是不让家人担心,他还记得电话那头妻子长出一口气说:“我以为你失踪了呢!”
那时候,冯攀龙的妻子已怀孕快足月,距预产期只剩十几天,临走时妻子问他能否让别人去,冯攀龙笑着说这回真得自己去才行,他解释此次任务要求高,老师傅们又都在外场,记者好奇问能否晚点去,他说不能,后面还有很多人在等,人家也有工作要做,记者又问那能否提前给家里人说一声 ?我们工作时不能用手机,很难预计何时能完成,还得争分夺秒,最终,冯攀龙安抚好妻子,安排好家人,带队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
十年来,冯攀龙参与了多个型号的制造工作,他亲身感受到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蜕变。在生产线旁,工装数量越来越少,工作精度却越来越高。重复、繁重的劳动越来越少,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
但不管怎样发展,飞机制造这份工作对工人的要求一直没有降低,甚至变得越来越高。冯攀龙如此解释:“从事我们这个行业,它关乎国家安全,关乎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打好每一个铆钉,钻好每一个孔,这便是我们要做的。”
与父亲的故事质朴温情,与师父的故事相待以厚,与妻子的故事亦是如此,与飞机的故事同样这般,这一段段故事构成了冯攀龙年轻而进取的人生,它们如水滴般映射着中国航空人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更如一颗颗铆钉,筑就了祖国战鹰每一次翱翔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