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俄乌局势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明确表示遵守诺言,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俄罗斯领土发起攻击,同时公开发出邀请,邀请普京总统于15日在土耳其举行会晤。
这场被西方媒体誉为“最不可能的和谈”的事件,为何会突然加快进程?乌克兰为何会主动向我国提交成果,甚至将我国提出的建议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停火背后的“中国作业”
5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茨等欧洲政要云集基辅,共同宣布启动“30天全面停火”计划。然而,仅仅24小时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意外提出,将于15日在土耳其无条件重启谈判。
在国际社会纷纷揣测美俄对抗态势之际,泽连斯基将视线转向了东方——在12日的视频演讲中,他明确指出:“乌克兰已连续三天未曾对俄罗斯境内目标发起攻击,这充分证明了我们践行国际承诺的决心。”
这种立场中蕴含着深意,回顾5月8日我国外交部发表的声明,强调:“各相关方应率先停止对民用目标的军事攻击,以此为基础,为和平谈判营造必要的信任氛围。”
乌克兰军队当时每周对俄罗斯炼油厂发起三次攻击,这一行为使得国际油价飙升了17%。泽连斯基所提及的“承诺”与我国所倡导的“停火止战”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方案”的乌克兰答卷
在这场所谓的“停火行动”背后,乌克兰对中国立场的巨变显而易见。2024年年末,泽连斯基还对中国指责其“偏袒俄罗斯”,然而进入2025年2月,他却多次公开呼吁中国参与战后的重建工作,甚至亲自派遣外长向中方递交了一封表达“和平缔造者”身份的亲笔信。
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源于西方援助的“言而无信”——美国承诺的4860亿美元重建资金实际到位不足3%,而欧盟提供的50亿贷款甚至不足以修复电网。
中国的“中立斡旋”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3月16日,我国与乌克兰悄然签署了一项“粮食换变压器”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乌克兰将玉米通过黑海通道运往我国,以此换取价值达2.3亿美元的电力设备,这些设备将用于修复因俄军破坏而受损的约70%的电网。这种“非武器化合作”策略巧妙地绕过了西方的制裁限制,同时也让基辅政府看到了保持中立立场所带来的实际利益。
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影子”
5月12日,泽连斯基在启程前往土耳其的前夕,乌克兰外交部长瑟比紧急约请了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马升琨进行会面。据《参考消息》报道,在这次会谈中,乌克兰方面明确提出了三个关键点。
承诺停止对俄罗斯能源设施的攻击,以确保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恳请中国对黑海粮食通道的安全进行监管;赞同将“中欧班列乌克兰支线”整合进“一带一路”的整体规划中。
这些举措与我国立场文件中强调的“维护产业链稳定”、“确保粮食顺利出口”等内容高度契合。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泽连斯基刻意将会谈定于5月15日,即中美关税战宣布停火的第二天,这一举动被《金融时报》解读为向北京递交了一份象征性的“地缘政治投名状”。
普京的“台阶”与泽连斯基的“算盘”
尽管俄罗斯方面明确表示“谈判无需任何先决条件”,然而,据克里姆林宫内部传出的信息透露,普京总统已经默许了以下两点妥协:,
这一变革的背后,反映了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持续上升——以2025年第一季度为例,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已超过2800亿美元,其中,俄罗斯60%的芯片和45%的机床供应均依赖于中国的出口。
泽连斯基把握时机,巧妙地打出了“中国牌”。在14日的记者会上,他明确指出,任何旨在实现和平的协议都必须纳入由中国参与的国际监督体系。他试图通过此举,将中国从原本的“调解者”角色提升至“担保者”的位置。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的“外交胜利”?
审视此次竞争,乌克兰的“提前提交答卷”并非巧合,自2月起便呼吁“中国主持正义”,直至5月实现“停火协议”,泽连斯基的每一步行动都紧密围绕中方立场文件中的核心要求展开。
这种采取“实际行动换取支持”的策略,不仅映射出乌克兰对西方的信任已土崩瓦解,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在“劝和促谈”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人民日报》所指出:“在两大阵营争论胜负之际,我国已凭借务实的策略为和平之路奠定了基础。”那么,关于这一点,大家的看法又是如何的呢?#探讨如何打破美国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