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夜晚,香港的长和集团突然对外发表了一份声明,明确指出“港口交易并未触犯法律”。原本计划在5月22日股东大会上公开的这一公告,为何会在提前10天的情况下突然对外公布?
尤为引人深思的是,仅仅在二十四小时之前,中美两国刚刚宣布了关税战的阶段性休战。在这场李嘉诚所做出的“紧急刹车”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紧张与紧迫?
风暴起点:228亿美元的交易“踩雷”
3月4日,时光回溯,长和集团在深夜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计划以高达228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全球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些港口中包括位于巴拿马运河要塞位置的巴尔博亚港以及克里斯托瓦尔港。
据相关数据揭示,我国商船在巴拿马运河年度货运量中占据了21%的份额,若这两个港口发生所有权变更,美国资本将得以掌控我国航运领域的“命脉”。
消息公布后,舆论场立刻陷入热议。《大公报》严厉指责其为“主动放弃战略要地”,而《观察者网》则明确指出其“享受了丰厚回报后却选择退出”。
在社交网络空间,诸如“卖国”、“资本外逃”等标签频繁出现,甚至有人翻出李嘉诚在2015年出售内地资产的往事,对其商业信誉提出了质疑。
市监总局三句话,堵死所有退路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三句声明,彻底改写游戏规则:
我们密切注视着交易的相关情况,并将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查——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反垄断体系首次对境外企业的跨国交易实施了超地域的监管权力。
交易参与者不得以任何手段绕过监管审查——特别是对于企图将43个港口分割成“资产包A”和“资产包B”的所谓“明修栈道”策略。
未经批准不得启动集中行动,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的追究——此举相当于直接中止交易流程,同时显露出《反外国制裁法》对于在华资产具有扣押权的强大威慑力。
这三句话犹如三道坚固的铁闸:在法律层面,打破了注册地的限制;在技术领域,彻底了拆分交易的手段;在战略层面,将港口安全纳入了国家安全的重点清单之中。
即便引入意大利船王阿蓬提家族以长线投资和紧急接盘的方式,试图通过“欧洲替代美国”的策略来绕过监管审查,最终还是被市监总局的敏锐洞察力揭露了真相。
李嘉诚的“三重误判”
面对监管重拳,长和曾试图挣扎:
商业自由观念超越了对国家利益的考量。在3月份发布的公告中,虽然强调“交易完全是基于商业判断”,但却对巴拿马港口对“一带一路”物流网络构成的严重威胁视而不见。
舆论对此采取了冷淡的态度。针对港澳办转发的《莫天真勿糊涂》等声讨文章,长和公司保持了长达两个月的沉默,直到公司市值缩水781亿港元,才匆忙作出回应。
错误判断三:对中美之间的对抗态势作出了误判。在关税战激烈进行之际,试图冒险从中捞取利益,却未曾想到5月12日中美双方意外达成了关税减免的协议,导致原本的地缘缓冲区不复存在。
最终,在5月12日的声明中,长和选择了屈服,公开承认了“交易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原则,这一态度与三个月前公告中展现出的强硬立场形成了显著的对照。
这份示弱的举动,恰巧发生在中美联合声明公布后的短短24小时之内,被外界普遍认为是迅速转变策略的典型案例。
为什么说后路已断?
这场博弈留下三大历史性转折:
首先,我们见证了资本伦理的重建过程。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提出了“资本无国界,商人有祖国”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宣告了那些离岸架构企业不再能够逍遥法外。
第三,监管手段得到优化升级。这包括从反垄断的审查过程,到与《反外国制裁法》的协同配合,中国已构建起覆盖跨境交易各环节的全方位防护体系。
即便交易在此时此刻暂时停止,损失已然显现:贝莱德不得不支付高达22.8亿美元的违约金,意大利的接盘者TiL陷入了战略上的踌躇,而李嘉诚作为“爱国商人”的形象也完全崩塌了。
其深远影响还体现在,跨国资本开始对“中国合规成本”进行重新审视——例如,贝莱德在中国的23个项目审批进程被暂时搁置,而欧盟也迅速对针对中国的投资审查指南进行了紧急修订。
三句话背后的时代逻辑
5月14日,长和港股的股价略有上升,涨幅达到了1.23%,然而,与此同时,成交量却明显减少,仅有11.1万股的交易,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投资者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当前市场信心的真实态度。
这场竞争表面上似乎是资本力量与监管机构的冲突,实则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观念的最终较量——在李嘉诚依旧运用1997年的“离岸策略”来估算套现所得之际,中国已经构筑起了21世纪的“主权安全屏障”。
市监总局的这三句话,既是向长和发出的“最后通牒”,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信息: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存在“无法管控”的企业,唯有那些不可逾越的底线。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这并非仅仅是某个企业家的衰落,而是整个时代的落幕。”
此刻,深圳盐田港的起重机正在进行中美关税调整后首笔货物的吊装作业,与此同时,长和会议室中的交易文件却始终停留在“待审查”的阶段——历史的秤砣已经偏向一方,对此,大家有何高见呢?#探讨如何打破美国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