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最后一天,一场影响全球航运命脉的商业较量,进入了最为激烈的时期。
香港商界有一位93岁的巨擘李嘉诚,他执意要把旗下43个港口资产转售给美国资本,为此遭到了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强硬警告 。
然而面对“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这十六字的强硬规定,这位以精明闻名的“李超人”依旧没有停止行动,甚至采用了“分拆交易”这种曲折的策略,把这场资本游戏朝着更危险的境地推进 。
港口的“黄金钥匙”与国家安全红线
事件的核心在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口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这两个港口是全球6%海运量的必经之路,掌控着中国21%的远洋货轮通行数据,涉及每年3200亿美元的贸易货值。
长和集团自1997年开始运营该港口,在2021年续签经营权直至2047年,然而在2025年初却突然宣布将其以228亿美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一举动马上触发了国家反垄断审查,原定4月2日的签约被紧急叫停。
然而李嘉诚并没有停止行动,据《华尔街日报》透露,长和集团把交易分成了“美洲包”和“欧亚包”,其中前者把巴拿马港口51%的股权交给了贝莱德,后者将其余41个港口“转卖”给了意大利航运巨头TiL公司。
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规避垄断,实际上却暗藏着资本之间的勾连,TiL背后的阿彭提家族和贝莱德早就有合作,美国资本通过代持的方式仍然能够掌控整个局面。
这种操作,被法律界人士直接指出违反了《反垄断法》第28条,属于典型的规避行为,是“通过合同施加决定性影响” 。
三重绞杀下的资本困局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出的16字警告绝不是说说而已。4月27日,总局发言人清晰表明态度:“未获批准前签约就如同废纸一样”,并且首次运用《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权,这表明就算交易是在海外达成的,只要对中国利益构成威胁,中方依然能够追溯并撤销 。
与此同时,巴拿马政府审计发现长和在2021年续约时存在违规情况,巴拿马政府已起诉涉事官员,长和的港口经营权可能会被收回,巴拿马外交部更罕见地发声,强调“任何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都将被反制”。
在中美巴三方的围堵状况下,长和集团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要是强行推进交易,就会面临天价罚单,而要是终止协议,就需要赔付数亿美元的违约金 。
为何国家必须死磕到底?
从表面上看,交易标的处于境外,然而实际上它牵动着中国的核心利益。巴拿马港口的智能系统掌控着中国远洋船队60%的航线信息,还掌握着货品及军事补给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落入美方手中,美国就能够针对性地加征“过路费”,甚至会封锁航道。
特朗普政府于4月17日对中国船舶实施了歧视性收费,收费标准为每吨货物加收50美元,若再控制运河咽喉,中国与拉美贸易可能会遭腰斩。
更危险的是,贝莱德财团和美国军方关系紧密,港口数据有可能变成制裁的筹码,这种筹码的杀伤力比芯片断供要大得多 。
港媒怒斥:资本无国界,商人有祖国
面对李嘉诚一直坚持错误而不觉悟,香港《大公报》发布檄文称,要是还不收手,那就等着遭遇不好的事情吧!
文章尖锐地指出,长和系近年来呈现出“西进东退”的态势,其在内地实现了千亿套现,却在欧美豪掷千金进行基建豪赌,并且已经触碰了“资本无序扩张”的三大雷区,这三大雷区分别是规避监管、掏空国内资产以及威胁国家安全。港澳办更是严厉批评此举“漠视国家利益”,还强调“在中国赚钱就要遵守中国的规矩”。
历史的教训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2013年的时候,李嘉诚抛售了内地资产,转而投向英国,十年之后,他在英国的投资因为政策变动而缩水了30%,然而他错失的内地市场红利,如今早已不能相提并论了。
如今这场豪赌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长和系港元债券价格暴跌了12%,要是失去巴拿马港口这头“现金奶牛”,年利润将会缩水15% 。
5月15日,巴拿马法院要开庭审理港口合同违法案,国家市监局审查期限也在逐渐逼近,这场博弈早就超出了商业范畴,成了维护国家主权与发展安全的标志性战役。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所说:“任何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之上的人,最终都要付出代价。”倘若李嘉诚继续触碰底线,等待他的,不仅是法律的严惩,更是其毕生经营的企业帝国的瓦解。#宝藏兴趣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