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都不傻。
开店之前,名字必然经过了反复琢磨 。“胖都来”与“胖东来”极为相似 ,老板肯定考虑到了法律和舆论的风险 。
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这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行为,而是事先有充分准备才如此行动的。
法人代表称,选用这个名字是由于他们也姓“胖” ,并且表示自己真心想要学习胖东来的模式 。然而这话只能当作听听罢了 ,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 ,背后必定另有动机 。
在我看来,这属于典型的系统性碰瓷行为,一方面是通过蹭热度来赚取流量,另一方面则是小心翼翼地躲避法律责任,能捞取多少利益就捞取多少利益。
[id_9[id_911633503]584579]
为什么说它是系统性的呢?从商业方面进行分析,胖都来起码利用了三个市场缝隙。
首先,要对流量洼地进行精准打击。胖东来在零售界颇具名气,然而在浙江却不存在实体店,这为胖东来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名字一出现,争议便随之产生,再加上开业前邀请了许多明星录制视频来站台,结合短视频平台上的这种争议,还没开业就先爆红了,效果达到了极致;这一系列操作很明显:即便黑红那也是红。通过用最低的成本制造出最大的曝光度,肯定稳赚不亏 。
第二点,疯狂试探法律边界。
还记得真功夫的那个侵权案件吗 ,从2004年起 ,他们使用了一个与李小龙形象高度相似的卡通LOGO ,且一直未获得授权 。
直到2010年李香凝进行维权,官司持续进行,一直打到2022年,此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才裁定那二十个商标无效。
但目前民事索赔仍处于审理阶段。你瞧,一旦这类事情被拖入时间进程,维权的一方承受不起,而品牌方却能够持续获取利益 。
我进行了查询,胖都来的母公司在2025年1月就已注册了“胖都来”“淘都来”等商标,这显然是提前做出的布局,其目的是想通过跨类别注册来避开与胖东来的正面冲突。
我国商标注册实行“先申请原则”,企业名称登记和商标体系分属不同部门监管,这套制度漏洞被胖都来精准把握 。
你说这不是钻空子么?一个字:巧;两个字:老练。
最后一点是,消费者认知本身很脆弱。
胖都来复制了“胖+三字”结构,模仿了胖东来的视觉标识,比如采用红色主色调,还模仿了胖东来的服务话术,例如“不满意就退货”等细节,形成了全链条的“搭便车”策略。
这种策略,属于零售业里的隐秘赛道,这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胖改店”,它们模仿商品陈列,模仿员工培训,甚至模仿薪资制度等,大家对此已见怪不怪了。
我记得,元气森林刚问世的时候,有不少工厂直接在包装上打擦边球然后推向市场,还借此获得了一波流量。所以说,如果胖东来采用这一招,本质是一样的:踩着市场的缝隙、法律的边缘、认知的软肋,一步步将流量转化为销量。
02
既然是“蹭名”,那么这种策略究竟可不可以持续呢?我的判断是,这是一场将品牌声誉当作筹码的商业赌博。
为什么是赌博?
短期内能够快速获取流量红利,这是因为短期收益和长期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然而从长期来看,品牌信任的建立非常困难,并且一旦信任崩塌,往往不可逆。
不信的话,我们来拆开瞧瞧。你知道如今零售业平均获客成本是多少吗?是一个人150到200块 。
胖都借助名字上的“擦边球”,将首月营销成本压低至传统模式的30%甚至更低 ,消费者因混淆而产生好奇,进而主动进店 ,这种搭便车效应,效果立竿见影 。
但问题也很明显:衰减得也快。怎么衰减?
很简单:许多人初次前往,是因为误以为它是“胖东来”。然而一旦发觉服务普通、体验欠佳,那么第二次基本就不会再度光临了。
毕竟在大众的认知里,胖东来有着很明确的标签,那就是服务优良,价格实在,体验很棒。要是胖东来无法做到这些核心价值,就会让用户感觉遭到了欺骗,进而产生负面的口碑。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地理真空期。
目前胖东来在浙江没有布局实体店,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布局。我上次走访胖东来时听说,只要政策允许,未来在全国多地开店并非没有可能。
这给了胖都来一个抢占消费者心智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预计有12到18个月的时间。
他们要在这段时间内,尽可能地去抢占消费者的心智。类似的打法,在“茶颜观色”模仿“茶颜悦色”的早期也曾出现过。结果如何呢?正主一入场,山寨品牌便迅速走向边缘化 。
再来看看长期风险,最大的坑是信任崩塌。
从内部来说,员工迟早会意识到,名字易抄,内核难学。
当他们察觉到,所谓的“学习胖东来”仅仅是口头说说而已,实际在服务、薪资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完全无法跟上时,内部便会开始产生反噬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信心会彻底崩溃,人员流失的情况也会愈发严重。
从外部来看,更直接:用户的反噬杀伤力极大。
你需要明白,负面口碑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正面内容,不止是十倍,如果连“学习胖东来”的承诺都无法兑现,像性价比、服务体验这些关键要点,那么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一个大妈拍个小视频吐槽,胖都来想解释都来不及。
就如同当年那些“康帅傅”“雷碧”,最终都变成了“山寨”的代名词,一提起来就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说,流量是能够借的,然而品牌只能依靠自身成长起来。
03
面对“胖都来”的这一系列举动,胖东来于5月2日也很快给出了回应,那就是采取强硬手段进行维权。然而问题在于,通过维权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我的结论是,这很难,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会让人非常头疼。原因是,这些痛点的背后存在着法律、商业以及人性之间的复杂博弈 。
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专有名词可用来形容它,不过我仍要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即维权及亏损。
举个例子:
胖东来早年开展过珠宝业务,其营收占比极小,然而维权成本却极高。律师费、调查费以及打官司所耗费的时间等,加起来早已超出了案子本身的价值。
有数据表明,73%的中小企业因维权成本过高,最终只能选择默默忍受。违法成本低廉,维权代价高昂,这仿佛是在变相怂恿他人前来碰瓷 。
再瞧瞧胖东来的“红内裤”事件,博主发布了一条视频,结果合作工厂的订单全都没了,而企业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耗费几百万才能证明自身清白。
这还没完,跨区域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胖东来位于河南,“胖都来”地处浙江,“红内裤”博主所在之地为陕西,“玉石纠纷”网红身处广东……这般地理上分散的情形,直接显现出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执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胖东来要在杭州起诉,然而各地对于“商业诋毁”以及“名誉侵权”的认定标准并不相同 。有律师指出 ,异地维权成功率比在本地维权低37% 。也就是说 ,异地维权不但难度大 ,而且成功的概率也低 。
还有短视频平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现象。
平台是谣言发酵之处,平台需负责治理。玉石纠纷里,抖音在胖东来起诉后才着手查内容。红内裤事件中,误导性视频播放量激增后平台才开始封禁 。
平台常常先让流量肆意传播一阵,等出了问题后才进行补救,面对这种情况你又能如何呢 有研究表明 87%的侵权投诉需要企业自行去举证 而平台仅仅是走过场式地进行形式审查
更让人感到头疼的是,职业打假人已经形成产业链了,职业碰瓷的也已经形成产业链了,他们把正常维权生态搞得一团糟。
胖东来调查显示,红内裤事件的投诉者在三年内进行了287次投诉,其中263次都获得了赔偿,这些人徘徊于法律的灰色区域,借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民法典》的漏洞,对企业实施敲诈 。
问题在于,在司法实践当中,“过度维权”和“正当投诉”的界限依旧十分模糊。
最后讲讲消费者认知,在胖都来事件当中,63%的消费者错误地认为它是胖东来的关联品牌,这表明零售业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消费者对于品牌符号的依赖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
当“胖东来模式”被简化为“胖 + 三字”、红色主色调、退货承诺这些易于模仿的元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反倒被掩盖了。
这就像是你买手机,只看外壳不看芯片,结果发现性能根本拉胯。
写到这儿 ,我突然想起于东来前两天把抖音账号关闭了 。或许 ,有时候降低舆论的热度 ,反倒能够让企业躲开无休止的争议以及侵权行为的纠缠 。
要是零售业问题通过维权、说理便能够解决,那该多好,然而现实常常更为复杂。
04
所以,这件事对中小企业最大的警示是什么?
胖戳破了一个致命误区,即把投机当作创新,把模仿当作捷径。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当“模仿”成为常态,企业要如何摆脱路径依赖,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认为,有几点值得认真反思。
品牌不是后置项,而是前置动作,这是第一点。很多中小企业总想着“先赚钱,再保护品牌”。胖东来的做法完全不同,人家从创业开始就注册了45类全类商标,常年养着专业法律团队。
现在许多人声称维权成本过高,实际上并非维权成本高,而是你压根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连最基本的根基都尚未稳固,又凭借什么去进行维权呢?
再说胖都来母公司还抢注了“淘都来”这类关联商标,这暴露出一个普遍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小企业在法律认知上存在错位 。
商标布局并非无所不能,一旦被判定为“恶意囤积”,就会转而成为侵权的证据。因此,不要等到出了事才去找律师,法务意识需要提前树立。
第二点是,模仿不是出路,差异化才是活命之道。
那些模仿“胖东来”的店铺,最终都未能成功走出困境,而真正实现突围的,却是像杭州永辉这样的超市。
它依靠的是什么呢?并非名字,而是服务细节方面的微小创新,母婴室安装紫外线消毒屏,推出“老年购物车”,这些才是真正能够打动用户的要点。
这说明啥?
中小企业不要跟在大品牌后面模仿行事,而是要聚焦细分市场,将大企业忽略的痛点转化为自身的机会。
你能够针对社区当中的老年顾客,开发出“代购 + 送货”的服务。或者在生鲜品类里引入透明供应链溯源系统。这些切实可行的差异化策略,比单纯蹭名要好得多。
第三点是,用户忠诚度依靠的并非名字相似度,而是价值共振。胖东来为何能赢得人心?看看它的做法便可知晓,员工月薪7000元起,每周二闭店培训。这些并非表面功夫,而是在将人力成本转化为信任资产。
反观那些蹭热点的企业呢?
一心想着依靠流量来获取收益,于是为了节省成本,对员工绩效进行克扣,致使服务质量变差,最终被消费者贴上了“东施效颦”这样的标签 。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胖都来事件最大的讽刺是,模仿者忙着抄名字,而被模仿者早已超越了“品牌”这个层面,进化成了一个社会价值共同体 。
胖东来将百分之九十的利润分给员工,设立了“委屈奖”这类机制,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归属感,进而把企业转变为员工与消费者的命运共同体。
所以,中小企业要想穿越周期,就得明白一件事:
商业的终点并非是要打败其他对手,而是要成为一种价值节点,这种价值节点是别人无法绕开的,也是别人离不开的;真正能够改变行业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模仿者,而是那些敢于跳出主流赛道的人,是那些敢于重新定义规则的人。
名字是可以去蹭的,然而人心、价值,真的能够学得来吗?我们还是应该尊重行业,尊重前辈,尊重常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