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已经忘记了,在「Windows 即服务」(Windows as a Service)策略出现以前,以往用户从 Windows 7、Vista 和 XP 升级到 Windows 8,实际上是要付费的。这种传统,一直到 Windows 10 推出后才被完全打破。
那微软为什么突然转变态度,把原本要收费的升级变成免费了呢?
最近,微软前资深工程师Dave Plummer在自己的YouTube频道Dave’s Garage上聊起了背后故事,他参与过MS-DOS和Windows 95的开发,此次聊的是当年微软为何要从“一锤子买卖”转向「Windows即服务」。他的回忆揭示了那段转型期的内部逻辑,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Windows发展路径上的转折点。
毕竟直至如今,依旧有不少人对Windows 7难以割舍。望着那些无法升级到Windows 11的陈旧设备,或许心中还会涌起一缕惆怅。
原文视频:
故事要从 2010 年代初说起。
微软在2009年推出了Windows 7,这款产品大获成功,它凭借稳定的性能,还凭借良好的用户体验,赢得了个人用户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企业用户的一致认可。
2012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8,然而这款操作系统的情况不容乐观。当时微软对该操作系统的界面进行了大胆改动,例如取消了“开始”菜单,改成了更偏向触控的设计。这一改动引发了大量用户的不满。尽管这些改动的目的是推动Windows在触控设备上的应用,可事实是,Windows Touch根本没有流行起来。
于是,许多用户直接无视Windows 8,依旧使用他们喜爱的Windows 7 。
那段时间,微软的处境不容乐观。一方面,用户群体发生分裂,公司形象受到影响,财报表现欠佳。另一方面,PC市场整体开始下滑。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普及,人们更换电脑的频率降低,PC出货量逐年递减,行业进入了所谓的“长期低迷”阶段。
微软过去主要通过与电脑厂商合作,将Windows预装在新机器上从而获取利润,并非依靠单独售卖系统。然而,存在的问题是,老用户没有升级意愿,新系统也无法有效推动新电脑销量增长,致使整个生态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正悄然改变人们对操作系统价值的看法。早在2013年,苹果宣布Mac OS X Mavericks将永久免费更新。当时苹果公司的CFO还公开宣称:“你再也无需为Mac OS升级付费。”苹果之所以敢于如此行事,原因在于其主要通过售卖硬件来获取利润,将系统设为免费,目的仅仅是为了使用户更乐意持续使用它的产品。
在Linux方面,操作系统向来都是免费的,像Ubuntu、Mint这类发行版,早已为那些乐意尝试新系统的人,提供了无需花费任何金钱的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情形下,微软每次进行系统升级时还要向用户收取100美元,这多少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潮流了。为了应对此种变化状况,微软开始重新思索自身的战略方向。
2014年2月,Satya Nadella接任CEO,带来全新理念,不再将Windows视为公司绝对核心,而是把重心转向云服务与持续的用户互动,内部也渐向“Windows即服务”模式转变,不再是卖出一份系统便结束的买卖,而是如同提供服务一般,持续更新、长期运营。
这直接促使了Windows 10免费升级策略的形成。微软宣称,只要是使用Windows 7、8或者8.1的正版用户,均可在Windows 10发布后的首年免费进行升级。这在当时属于一项重大举措,要晓得以往从Windows 7升级到8,往往需要花费100至200美元。微软做出承诺,Windows 10后续更新将永久免费,正式告别“收费升级”时代。
这么做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让更多人尽快用上最新版本的Windows 。微软高层公开表示,希望几年内全球有10亿台设备运行Windows 10 。统一的平台能减少系统碎片,降低技术支撑成本,还能让整个生态系统运转得更顺畅 。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免费升级的做法有助于推动整个生态健康发展 。
这套战略与微软整体的转型方向相符,即从“卖软件”转变为“卖服务”。Windows 10 不只是一个操作系统,更如同微软生态系统的大门。借助这个入口,微软能够向用户推广 OneDrive、Skype、Office 365 等一系列付费服务。它不再是以往那种会被一次性卖掉的产品,而是已然变成了一个能够持续留住用户的平台。
与此同时,企业用户开始慢慢接受订阅模式。微软推出了Windows 10 Enterprise E3和E5这些版本,将它们作为Microsoft 365的一部分打包出售,其中除了Windows,还有Office 365和一整套企业级安全工具。普通消费者升级是免费的,这一步帮微软在市场上推广了“持续更新”的思路,为企业级的订阅制铺了路。
微软这么做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数据。Windows 10从一开始便加入了大量遥测功能,该功能会自动回传一些使用数据,诸如系统性能、出错信息、使用习惯等。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微软更快发现问题,优化功能,调整设计。以前微软靠测试版和用户反馈,如今则依据真实的使用情况做决定,反应更快,方向更准。
不过,这种做法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Windows 10刚上线时,它默认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位置信息、浏览记录、使用过的应用,甚至语音搜索内容也会被一并打包带走,虽然微软表示这些数据是匿名的,用于优化用户体验,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免费”操作系统背后似乎隐藏着不小的隐私代价。于是,有人开始提出疑问,“倘若你没有花钱购买这个产品,那么是不是你自身才是产品呢?”
Windows 10里加入了不少广告和推销内容,除了数据收集。比如开始菜单里推荐的应用,任务栏突然跳出来的Edge或OneDrive提示,甚至还有全屏弹窗提醒你订阅Office 365。这让很多用户觉得,Windows正在变成一个“广告操作系统”,已经不再是那个专注做事的纯粹工具了。毕竟,在以往的Windows版本中,根本不会出现这些广告来进行打扰。
微软从其他途径寻得了赚钱办法,例如在应用商店抽取分成,依靠Bing搜索赚取广告费,引导用户订阅Microsoft 365等 。Windows 10的更新频率显著提升,起初甚至一年有两次重大更新 ,这一切都依赖于背后源源不断的遥测数据支持 。这种以持续迭代为特点的方式,一步步地推动着Windows发生转变,使其从一个传统的软件,变成了一种处于持续运营状态的服务。
实际上,Windows 10推出后的头一年,它就安装在了超过3亿台设备上,它成为了微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操作系统,微软自己将它视为全球最大的在线服务之一,这一切的基础正是那次大胆的“免费升级”。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这实际上是微软对整个PC行业变化作出的一种回应,毕竟PC市场已不再如往昔那般高速增长,消费者也不会再因新系统就去更换新电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旧机器上直接安装Windows 10,而非花钱购买新设备。甚至有报告表明,Windows 10进行免费升级,这一行为致使PC出货量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
这套策略在短期内会使系统销售的收入减少,甚至会让PC销量增长速度放缓,然而微软更关注的是用户能否留存下来。毕竟要是每次升级都需掏钱,不少人或许就会干脆转而使用Mac或Chromebook。微软期望借助“免费升级”来降低用户流失的风险,即便在硬件方面少获利,也要稳固住Windows生态这一局面 。对微软来说,守住这个生态,比一次性的升级收入更重要得多。
另一方面,微软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苹果早就将系统升级变为免费,还把iWork等生产力工具打包赠送,给人性价比很高的感觉,Linux世界向来以“免费+开源”闻名,对技术用户极具吸引力 。为了应对这种环境,微软降低了Windows的使用门槛,微软还开始主动拥抱开源,比如让用户能够在Windows上运行Ubuntu,或者在Azure云服务中运行Linux,微软这样做是想把技术社区重新拉回来,微软这样做也是想把开发者群体重新拉回来。
此外,微软进行免费升级存在一个隐性目标,即对付盗版。在诸多新兴市场里,盗版Windows曾极为普遍。微软尝试借助一种“看似宽容”的方式,将部分非正版用户纳入合法渠道 。只要他们升级至Windows 10,即便没有付费,日后也存在于应用商店、游戏、订阅服务中消费的可能性,进而从其他方面将损失弥补回来。
总的来看,Windows 10进行免费升级,这是微软的关键一步,意味着其从“卖软件”转型到“卖服务”。微软虽牺牲了一些短期收入,却换来庞大用户基础与更牢固生态系统。这既是一次防守动作,目的是守住阵地,也是一场战略进攻,面向未来 。
最终,Windows 10成为了微软历史上采用速度最快的系统,它正式拉开了新时代的大幕。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CSDN”,由苏宓编译,36氪经授权后予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