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晚舞台之上,有一群机器人身着花棉袄,它们惊艳地亮相了。这些机器人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同时也让机器人进一步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微创机器人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的龙头企业,它的表现很亮眼,股价在年内累计上涨超过了 125%。然而,即便它有这样的表现,到 3 月 7 日收盘时,微创机器人的股价报收为 21.5 港元/股,而每股净资产仅仅是 0.57 港元,市盈率处于亏损的状态。
微创机器人根据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其 2024 年收入预计同比增长约 145%到 155%。同时,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处于 4.35 亿元至 5.21 亿元之间,亏损有了大幅的缩减。而在 2023 年同期,经调整的净亏损为 8.69 亿元。
微创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本土企业。其旗下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都已在海内外获批上市了,并且实现了规模化销售。尽管发展前景很广阔,然而公司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这使得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大幅增加。
机器人行业热度在不断高涨。微创机器人距离能够扭亏为盈的那个节点,到底还有多远呢?
1 累计订单超100台,商业化进程加速
熬过漫长的成长期后,微创机器人期盼已久的收获期正在到来。
2025 年 2 月 12 日,微创机器人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图迈单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注册审批。这表明,公司的图迈系列机器人正在逐步实现多臂、单臂以及远程的一体化兼容。这种情况有助于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手术机器人可应用于手术影像导引和微创手术等领域,它是技术难度最高的机器人。依据治疗领域来划分,手术机器人有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种类。微创机器人中最新获批的那个属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
2021 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规模达到了 704 亿元。其中,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最为成熟,它在整体市场规模中所占的比例为 60%。同时,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其在整体市场规模中所占的比例为 17%。
从产品管线方面来看,微创机器人的管线涵盖了腔镜这一领域,同时也涵盖了骨科领域,还涵盖了泛血管领域,另外涵盖了经自然腔道手术领域以及经皮穿刺手术领域,这些都是主要的专科手术机器人领域。
这其中,前四大机器人管线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注册批准,并且实现了商业化。其主要产品有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还有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以及 R-ONE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另外还有 Mona Lisa 前列腺穿刺机器人等产品。
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取得了新的进展。2024 年 5 月,图迈获得了欧盟的 CE 认证,此认证使其能够应用于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胸外科以及妇科的内窥镜手术。紧接着在 8 月,图迈又获得了巴西的 ANVISA 认证。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可辅助髋膝一体关节置换手术,且全球商业化正在持续推进。此产品在 2022 年 4 月首次获得上市批准,其适应症为全膝关节置换。它是目前国产手术机器人中唯一同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盟 CE、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认证的。
图 / 微创机器人2024年半年报
随着产品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到 2024 年末的时候,微创机器人的全球订单量以及装机数量都在上升。从微创机器人所发布的 2024 年业绩预告能够看出,公司的三大核心产品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的综合订单量累计已经超过了 100 台,像图迈、鸿鹄、R-ONE 等各个产品线都有收获。
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新增订单量的情况来看,西南证券研报显示,2024 年,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新增了 17 台订单量。而精锋医疗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 MP1000 的新增订单量为 21 台,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新增订单量低于精锋医疗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 MP1000。不过,从国内订单总量方面来看,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总量为 33 台,在国产厂商中处于首位。
不过,国际巨头直观医疗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总订单量为 9902 台。微创机器人与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图 / 西南证券研报
公司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持续增加销量。到 2024 年底时,鸿鹄的全球累计订单数量超过了 40 台。其中,2023 年卖出了 15 台,2024 年卖出了 25 台,并且这些订单主要是海外的。
2023 年 12 月,R-ONE 血管介入机器人获得了 NMPA 的上市批准。2024 年开始后,该产品在市场上持续发力。它不断收获新订单。2024 年 12 月,R-ONE 血管介入机器人成功中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 5 家上海公立医院的采购订单。到此时,其国内订单数量达到 8 台,全球订单总计 18 台。
微创机器人的营收持续增长,这使得它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步减少亏损并达到盈利状态。然而,在当前这个阶段,微创机器人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2 资金压力大,两次低价配售募资
微创机器人是微创医疗旗下的一家子公司。2014 年,它作为集团的内部孵化项目。从那时起,它开始专注于研发腔镜手术机器人。
微创医疗在医疗器械领域有“黄埔军校”之称,而微创机器人就源于此。微创医疗起初是以冠脉支架这一单一产品线发展起来的。通过自身研发以及并购等方式,其业务现已覆盖了 12 个细分赛道,包括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等。
图 / 微创机器人官网
2015 年,微创机器人得以成立。它从一个内部项目转变为一家公司。并且在这同一年,启动了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可行性研发活动。
手术机器人研发的投入非常巨大,堪称“吞金巨兽”。微创机器人是微创医疗旗下最为烧钱的业务板块,在独立分拆之后,便迅速投入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中。从 2021 年上市到现在,公司从资本市场募集到的净额为 20.6 亿港元(约 18.9 亿元),并且公司没有进行过分红。
2021 年,微创机器人在港交所进行了上市。它当时是以每股 43.2 港元的价格发行并上市的。总共募集到了 17.89 亿港元的资金。在扣除了发行费用之后,募资的净额为 16.8 亿港元。
并且给予了不低的折让幅度。
6 月 26 日,微创医疗宣布进行配售。此次配售的数量为 1290 万股,配售价为每股 9.10 港元。最后交易日的股价为每股 10.66 港元,配售价较最后交易日股价折让约 14.63%。所得款项净额约为 1.14 亿港元。
12 月 3 日,微创机器人发布公告称拟进行配售。此次配售约 3470 万股,每股价格为 7.85 港元。扣除相关成本后,净募资约 2.66 亿港元。配售价相较于 12 月 2 日的收市价 9.81 港元,折让约 19.98%。
低价配股背后,则是微创机器人并不宽裕的资金现状。
2023 年,微创机器人营收为 1.046 亿元。2024 年上半年,微创机器人营收为 9924 万元。2023 年,微创机器人净亏损 10.12 亿元。2024 年上半年,微创机器人净亏损 2.8 亿元。微创机器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难以实现自我“造血”。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这使得公司的资金储备更加糟糕。
2024 年 6 月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情况为仅有 2.21 亿元。2023 年末时,其金额比 2024 年 6 月末多 2.87 亿元。目前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远远无法满足未来一年的运营资金需求。在 2023 年这一年里,公司的研发费用达到了 5.69 亿元。
公司的债务压力较为明显。2021 年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 14.39%,到 2024 年 6 月末,这一比率增长到了 77.05%。
核心产品尚未实现规模化爆发,同时偿债压力较大,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微创机器人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所以,通过在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就成为了微创机器人在当前这个阶段的一种无奈之举。
3 聚焦降本增效,一年半缩员670人
资金压力之下,近两年,微创机器人已经开始“降本增效”。
微创机器人在研发管线上作出了调整。2023 年 6 月,其发布公告,首次对公开发售所得款项进行调整。调整内容包括削减在脊柱机器人开发方面的投入、与国际企业合作引入手术机器人方面的投入以及取得创新的机器人技术及产品方面的投入,这三大类别共压缩投入 1.56 亿港元。这三大类别的研发投入会被重新分配到图迈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持续迭代研发中,同时也会被分配到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持续迭代研发中。
一方面,公司借助缩减员工人数这一方式来降低员工成本。2022 年末公司员工人数为 1230 人,到 2024 年 6 月末已减少至 560 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减少了 670 人。
2024 年半年报里,微创机器人的执行董事兼总裁何超讲道:“公司全体人员自上至下都坚决地执行公司的经营策略。在推动各项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降本增效的力度,也更加注重战略聚焦,为公司能够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司调整了研发投入,也缩减了员工成本,并且降低了各项费用。2024 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费用为 9222 万元,同比减少了 27%;研发费用为 1.64 亿元,同比减少了 47%;行政费用为 3007 万元,同比减少了 61%。经过一系列降本举措后,微创机器人的净亏损缩小了 48%。
公司进行了瘦身研发管线并聚焦商业化之后,其产品的订单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然而即便如此,也依然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当下,多数企业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处于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及商业化探索的早期阶段。这些企业在技术成熟度方面,与行业巨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比存在差距。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比也存在差距。在多方面,它们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都有着显著的差距。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所属公司即直觉外科公司在 2000 年就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历经 20 多年的精心耕耘与努力,构建起了牢固的产品“防护壁垒”。
国产新兴品牌微创机器人,其整体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且在追赶的阶段,然而,整体临床数据的积累量与达芬奇相比较而言,差距是比较大的。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微创机器人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比较而言,展现出了一定的价格方面的优势。
以采购价格为视角,微创旗下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有部分中标价仅为 1199 万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存在波动,其以往的进口价格曾高达 2000 万至 3000 万元。即便在国产化推进之后,到 2025 年仍存在 1385 万元的中标案例。
技术持续进步且市场不断开放,国产手术机器人有希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招标数据及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显示,2023 年达芬奇机器人在国内中标 36 台。微创中标 11 台。精锋中标 5 台,康也中标 5 台。2024 年前三季度,达芬奇中标量为 28 台,国产品牌累计中标 31 台。达芬奇在国内的中标占比进一步缩小,这印证了其市场份额正被国内厂商逐步蚕食。
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不断增加,这对提升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口碑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增强其长期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微创机器人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现金流紧张以及盈利困难等。然而,随着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微创机器人在 2024 年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已经大幅度减少了。至于公司能否在 2026 年实现扭亏为盈,这还需要市场来进行验证。
微信公众号“子弹财经”发表了本文,作者是孟祥娜,36 氪获得授权后进行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