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旻樟
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部智能手机,其用途远不止于通讯,更多的是在闲暇时享受娱乐或是迅速获取信息——这样的变化,许多中老年人恐怕未曾料想。他们不禁要问:为何现在没有人再阅读报纸了呢?
办公室内,报纸常常未被翻阅,一旦成为废纸,仍能闻到淡淡的油墨香。在城市街角,售报亭和摊位已难觅踪影,街道两侧阅报栏也变得稀少。尽管某些酒店、银行和政府机构的服务大厅会提供免费报纸,但翻阅的痕迹却不多。如今,某音、某手、某头条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力,若有人拿起报纸翻阅,反而显得格外新奇。
自报纸诞生以来,历经数百年,它始终是人们获取资讯、丰富知识的关键渠道。早在百年之前读报纸软件,梁启超先生在《时务报》中便强调:“阅读报纸越多,人的智慧就越丰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也曾言:“不读报纸一天是过失,连续三天不读则是错误。”这些先贤和伟人的观点,无不从积极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角度,阐述了阅读报纸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形发生了变化。
我们对于何时开始不再频繁阅读报纸,或是其影响力逐渐减弱,各执一词,各有见解。
有些人没有空闲阅读报纸。在现今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数字化变革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变得更加紧凑,事事追求效率。每个人的手机里都安装了众多应用程序,有些需要在线完成审批,有些需要在线签到,还有些需要随时转发和点赞,手机已经变成了移动的“办公桌”。在出行、购物、休闲等各个时刻,手机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以往人们常常手握报纸、杂志或书本,而现在,手持手机则显得更为方便快捷。
有些人对阅读报纸持保留态度。相较于报纸,信息更新较慢,而“第一时间”获取的“一手信息”更受青睐。年轻一代倾向于追求零散化、快餐式的阅读方式,网络上的短视频种类繁多、更新迅速,正好满足了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导致报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当前“卷”风横扫,大众常陷入焦虑与急躁的情绪,持续处于高压力环境中,年轻一代往往缺乏耐心去深入阅读那些较为严肃的报纸内容或篇幅较长的新闻报道。
有些人对阅读报纸感到困惑。尤其是00后的年轻人,自从他们入学并开始理解世界,智能设备便占据了他们所有的空闲时间,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接触报纸的机会。从小学到大学,许多人从未完整地阅读过报纸。那么,阅读报纸的意义何在?报纸是否是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一些年轻人认为,读报纸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是落后时代的象征,甚至是低级趣味的表现。学校里复习资料汗牛充栋,却很少有报纸的容身之地。
在数字化浪潮到来之前,报纸、杂志和书籍构成了我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要素,而长辈们对晚辈的教诲常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然而,曾有一段时间,报纸似乎遭遇了不良舆论的困扰,社会上对某些机关干部“一杯清茶,一支香烟,半天只看一张报纸”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批评。但实际上,这问题源于个人,报纸本身并无过错。
报纸以其严肃和权威性著称。与数字媒体不同,一旦发布,报纸的内容便难以更改,通常遵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原则。故此,编辑对报纸上的每篇文章都需精心打磨,无论是选题、标题,还是文字和标点,都不得有丝毫疏漏。尤其是各级的党报,它们在表达对于热点话题和重大事件的国家立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官方媒体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立场和官方发言通常不会通过自媒体渠道来传达。此外,党报上还刊登了具有官方色彩和政府声音的评论,这些评论成为了社会公众在政治态度选择上的重要参考。
报纸具备理性分析的属性。究竟新闻事件的真相隐藏何方,我们应如何准确甄别与抉择,这正是报纸与自媒体之间显著差异之一。以党报为例,其设有专注于社会、经济、理论的专版,这些文章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对各种社会现象、经济事件或理论课题进行深入且详尽的调查研究,为读者提供参考依据,这正是阅读报纸的精华所在。众多自媒体短视频常常以“标题党”的形象出现,内容文字杂乱无章,这种快餐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损害了公众健康的阅读心态。
报纸承载着庄重和进取的品质。作为最古老的新闻传播方式,报纸至关重要,它必须坚守原则、揭示真相、揭露陈旧、推崇进步。阅读报纸需全神贯注,这就像瑜伽冥想能够锤炼人的思维;阅读报纸需字斟句酌,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阅读技巧、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力,以及写作水平。众多党报设立了深度调查、社会聚焦等特色栏目,它们通过记录实际情况,迅速对公众关心的社会现象进行严谨的分析,助力人们解开疑惑,并迅速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纸完成了从“小众”向“大众”的转变,迈出了显著的一大步。无论是其发行量,还是读者群体,这种由数量积累带来的质量飞跃,都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那就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崛起,同时也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巅峰。
每个时代都不乏英雄的身影;在各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英雄存在。若将报纸比作人类,那么它便是人类文明传播中的“英雄”。英雄虽然作为个体终将离去,但他们所散发的力量却始终历久弥新。
数字信息时代并非旨在消灭报纸的存在。新媒体的兴起虽势不可挡,代表了人类文明传播的新途径和新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目前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在传播深度的方面仍显不足。报纸作为一种具有探究性和调查性的深度传播媒介,拥有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独特属性,它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承载丰富的理性信息,并有效激发受众的主动思考。即便从生理健康的角度来考量,报纸相较于其他传播渠道显然更具优势。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新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在选题策划和受众定位上或许应各自发挥所长,形成互补,实现共同繁荣。
学习情感的需求实际上与报纸密不可分。无论是各大城市热闹非凡的书市,还是逐渐回暖的实体书店,亦或是屏幕上大受欢迎的读书读信节目,纸质书报似乎正逐渐回暖。在电子书盛行的今天读报纸软件,人们依然更偏爱手捧纸质书籍进行阅读,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电子书的销量正在减少。此外,在电子产品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纸质书籍的喜爱甚至超越了前辈们。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或许是由于我们对电子书缺乏深厚的情感,缺乏一种归属感,与此同时,纸质书籍和报纸则能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享受。
社会发展与进步更应珍视报纸的价值。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更新换代,其目的本应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而非沦为科技的奴隶。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为何而奔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无处不在,这或许会让我们逐渐丧失自我,最终沦为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不应因时代的飞速发展而丧失了应有的优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阅读报纸不仅有助于获取资讯,更能够提升生活水准,使人心灵得以安宁,深入地了解自我,以及社会的本质。
最后还需提及,尽管报纸或许终将面临没落,但我们对报纸的情怀并不需要急于作出回应。不妨在闲暇时分,寻一处宁静之所,平心静气地翻阅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