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IBM无意间将自己的对手送上了“神坛”。
起初,IBM的初衷是促成微软与英特尔联手打造PC,以抗衡苹果。为了给苹果增加更多竞争对手,当时担任IBM中层经理的埃斯特利奇公然公布了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原始代码。紧接着,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处理器迅速成为众多PC制造商的标配。
此后,IBM的PC部门遭遇了接连不断的挑战,竞争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凭借操作系统授权金的“躺赚”模式,微软成为了PC时代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微软这种“以弱胜强”的策略,哈佛商学院运用价值网络理论进行了总结——
微软将IBM所构建的硬件价值网络,成功转型为以软件为核心的新兴生态系统。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国个人电脑产业正经历一场关于价值网络的新一轮竞争。
5月19日,华为一次性推出了两款配备鸿蒙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在这两款产品中,华为MateBook Pro以传统轻薄本的形态出现,主要满足商务用户的需求。而HUAWEI 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则呈现出了一块独特的全屏设计。
“是面向未来的电脑体验”。
正如华为终端业务集团董事长、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的精辟概括,这两款新产品的问世,标志着华为正以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为工具,对PC时代的生产力进行全新诠释。
观察HUAWEI 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的外观,其设计风格与普通笔记本电脑迥异,整体造型更像是放大版的折叠屏手机。其屏幕尺寸达到了18英寸,使得产品在展开时可以进行演示,而在折叠状态下则适合办公使用,实现了两种使用模式的灵活转换。
这款产品形态极具创意,以至于许多网友纷纷惊叹,华为在折叠屏领域已经成功迈过了所有难关。
在软件配置上,这两款鸿蒙PC均配备了较为完善的软件生态系统。其中,WPS、B站、剪映、万兴喵影等常见的网络娱乐及轻度办公软件均已配备齐全。此外,在AI功能方面,鸿蒙PC原生集成了小艺AI助手,用户能够轻松一键生成会议记录、文档文案等办公场景所需的文本内容。
鸿蒙系统成功将人工智能功能与基础硬件、操作系统以及第三方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度结合,余承东在介绍时如是说。
在国内用户的眼中,AI助手小艺对国人习惯的把握远胜于Windows系统PC上的“Copilot”功能键,其易用性显著高出许多。
在价格设定上,华为新推出的两款鸿蒙操作系统个人电脑产品,并未出现所谓的“系统加价”。其中,MateBook Pro的起始售价为7999元,这一价位与苹果的MacBook Air系列大致持平。而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版的开售价格为23999元,其定价与三折叠手机Mate XT大致相当,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用相同的预算获得更大的屏幕尺寸。
鸿蒙PC的发布标志着华为完成了全场景终端战略的闭环。这一举措对中国电子工业来说,象征着我国正努力打破PC操作系统长期由苹果和微软主导的格局。
鸿蒙电脑为全球用户带来了新的选择,面对众多观众,余承东即便见多识广,仍难掩内心的兴奋之情。
7999元起的鸿蒙PC,到底什么样?
观察华为最新推出的两款产品,我们可以发现,在积极整合其他智能设备技术的基础上,该公司对个人电脑产品的研发理念表现出极为前卫的态度。
观察MateBook Pro的外观,它并不显得过于激进。华为对这款产品的定位主要是面向商务人士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在这类产品中,极致的轻薄程度成为了最为关键的评判标准。
与轻薄本的标准相比,MateBook Pro凭借其970克的重量和13.5毫米的厚度,超越了苹果的MacBook Air。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ateBook Pro配备了66W的反向超级快充功能。这一设计体现了华为对商务人士手机充电需求的额外考量。携带一台PC出门,基本上就可以省去携带充电宝的麻烦。
产品理解的关键部分体现在另一款产品上——“折叠屏PC”。在产品理念方面,华为MateBook Fold这款非凡大师级产品,可以被视作一款尺寸更大的折叠屏智能手机。
关闭屏幕,它呈现为一款标准笔记本电脑,整体重量仅为1.16千克,便于携带至任何地点。启动后,系统会自动分割屏幕。上半部分屏幕与普通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相同,下半部分则能独立展示内容,甚至可以转变为常规笔记本电脑的C面。当完全展开,它便成为一块18英寸的完整显示屏。
概括而言,合拢时略感分量十足,展开后却异常轻盈。整体触感与华为的三折叠手机颇为相似。
华为在与其他智能终端产品融合的环节,巧妙地融合了交互逻辑。它不仅限于触摸屏幕的操控方式,HUAWEI 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还具备丰富的手势控制功能。比如,用户可以双手覆盖屏幕来激活虚拟键盘,通过敲击屏幕实现截屏,或是通过抓握来调整窗口大小等,操作多样,体验丰富。
鸿蒙系统不仅操作简便,而且为PC带来了更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终端协同生态和人工智能功能方面。
在鸿蒙PC问世之前,华为的终端设备未能实现工作场景中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尽管已进行诸多尝试,在手机与PC之间实现协同适配,但PC设备始终未能实现对手机的全能操控。
鸿蒙系统成功连接了PC,使得华为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输。将手机、PC和平板并排放置,目光所及之处,光标便会自动跟随。这感觉仿佛是仅需一块屏幕便能操控所有终端设备。
若设备协同成为微软在手机和平板领域相对缺乏的“优势”,那么在AI技术的助力下,鸿蒙PC无疑为全球的PC制造商树立了一个“典范”。
苹果电脑并未广泛推广端侧人工智能技术,因此我们选择微软的操作系统PC作为对比对象。目前,AIPC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整体含量显得极为欠缺。
通常来说,微软系统在PC端实现AI功能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微软推出了名为“copilot”的实体按键,对于国内用户来说,按此键与按“Win”键并无二致,这几乎等同于浪费了键盘上的空间。其次,PC设备本身集成了AI麦克风降噪和AI摄像头等AI功能。
这些功能应用场景较为局限且使用频率较低,导致用户电脑中的NPU几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与此同时,用户对于AI文档生成、AI绘画、AI知识搜索等需求较高的功能,却只能通过第三方AI工具来满足。
鸿蒙PC在这方面毫无困扰。得益于鸿蒙系统内建的AI组件,结合DeepSeek等第三方模型,鸿蒙PC能够直接实现会议纪要、文档创作、知识检索、设备操控等AI功能。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艺的会议托管功能甚至能助你轻松“摸鱼”。若你在网络会议中被提及,小艺会通过手机向你发送提醒,并随后提供一份关于本次会议的记录摘要。
不过,鸿蒙PC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
与手机端的鸿蒙系统状况相仿,鸿蒙PC端的应用种类极为稀少,目前仅有一部分针对生产力和轻松娱乐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兼容。
根据现有的软件兼容信息,鸿蒙PC尚未接入微信服务。此外,对于有轻度游戏娱乐需求的用户来说,鸿蒙PC目前尚不支持任何主流游戏平台。
鸿蒙PC的后续适配进展,在余承东看来充满信心。他在5月8号举办的鸿蒙PC技术沟通会上提到,当时仅有300款应用,但短短十几天后,适配的应用数量已突破1000款。
在硬件适配领域,鸿蒙PC正加速推进适配工作。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已有超过1100种外设完成了适配流程。这些外设不仅包括常见的键盘鼠标和显示器,还包括了300余种非标准设备,如打印机、手写板和扫描仪等。在短期内,鸿蒙PC在B端市场的应用问题并不显著。
总体而言,这两款鸿蒙PC在目前阶段虽未能完全满足日常使用需求,但整体完成度相当高,堪称出色的PC产品。
短期内,鸿蒙PC的主要目标是迅速完成软件的兼容工作。目前,众多第三方厂商正积极开发虚拟机应用,以协助Windows用户顺利过渡到鸿蒙系统。在众多消费者的支持之下,预计鸿蒙系统将能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PC的使用环境。
届时,我国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有望打破Windows和MAC系统长达数十年的市场独占地位。
AI终端时代,系统PK的是内核架构
微软战胜IBM最关键的要素,其实是时代。
四十年前,消费者对拥有一台个人电脑的渴望推动了PC行业的发展。那时的电脑价格高昂,且软硬件环境非常封闭。IBM公开BIOS的源代码,实际上是对整个市场进行了PC制造技术的“开源”。随着硬件价格的持续下降和软件生态的开放,个人电脑时代终于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
在智能终端时代,PC需要更合适的操作系统来落地AI。
从系统核心的角度分析,微软选择了宏内核的设计模式。这里的内核,可以被视为对计算机资源进行调控的核心机构,负责调度CPU、内存、总线等硬件与软件的运行与交互。所谓宏内核,其核心思想在于将所有计算机资源整合进一个“超级内核”中,实现集中式管理。
鸿蒙系统采用了微内核的架构设计。在这种设计中,核心部分仅负责管理计算机最为核心的几项资源,而其他功能则通过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该设计赋予了操作系统强大的扩展潜力。目前,鸿蒙系统在AI方面的强大功能,得益于华为在鸿蒙系统4.0版本中引入的AI组件。若宏内核想要实现AI的原生支持,所需投入的工作量几乎相当于重新构建整个操作系统的架构。
在体验方面,原生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操作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
以AI对话场景为例,在鸿蒙PC平台上,小艺能够保存用户之前的对话内容。然而,在其他类型的PC设备上,若要实现AI对对话内容的记忆功能,用户可能需要选择在设备端进行部署,或者购买云端的大型模型服务。鉴于鸿蒙系统的分布式特性,这表明在鸿蒙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下,智能技术将能够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只要硬件设备能够识别用户的存在。
设备间的系统整合一直是行业内的一个长期挑战。尽管微软、谷歌、苹果等公司多年来不断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而鸿蒙操作系统则首次实现了多设备间的统一系统与统一生态的突破。
正如余承东所言,鸿蒙系统若能在所有智能设备上赋予AI功能,或许能够重塑AI设备的价值体系。
在对比其他已经发展成熟的终端操作系统时,我们可以看到,鸿蒙系统在功能上可谓是全面覆盖。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编译工具链,还是系统内核等关键配置,鸿蒙系统都已经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软件生态领域,华为的智能终端已经吸引了众多用户及软件开发者的加入。
仅以个人电脑市场为例,依据Canalys的统计资料,华为的出货量在中国市场位居第三。然而,鉴于软通动力与华为之间紧密的伙伴关系,实际上华为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的出货量可能位居第二。
在讨论未来战略规划时,余承东于现场揭晓了“擎云星河”战略蓝图。华为计划向市场投放众多商用版的鸿蒙操作系统个人电脑,此举可视作对联想的直接挑战。
在手机行业领域,华为的竞争力表现得尤为强劲。2024年,华为手机重返市场,短短一年间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击败了国内众多手机品牌。据Techinsights的统计数据,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华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0%,稳居行业首位。
当前的销售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均显示出鸿蒙系统具备充足的动力,确保其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壮大。
“每次想到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都难免会流下辛酸泪。”
谈及鸿蒙系统的成长历程,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不禁感慨万分,“打造一个终端操作系统实属不易。即便时至今日,若非广大消费者、政府以及合作伙伴的持续助力,我们恐怕难以断言鸿蒙操作系统能否最终取得成功。”
鸿蒙系统成功进驻个人电脑领域,这一事件对于华为公司而言,以及对于整个中国电子产业来说,都承载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七年时光荏苒,我国电子产业焕然一新。芯片技术、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2025年之际,涌现出众多创新产品与崭新势力。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大型AI模型等,我国在科技领域展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项目。
在发布会最后,余承东对鸿蒙系统和中国电子产业都抱有信心。
鸿蒙电脑尚处于初创阶段,有待持续发展。我们深信,在众人的全力协助下,鸿蒙电脑必将崛起,成为推动世界变革的重要力量。而你们所编写的每一行代码,都在塑造着中国电脑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