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水之地的自然优势不再成为吸引游客的唯一要素,老景区们亦需进行一系列调整,以适应并迎合当前旅游市场的消费者需求。
旅游市场持续复苏,两拨人开始叫苦。
一部分群体是在假期选择集体旅行的务工人员,他们不仅需要在价格攀升的机票和酒店上投入更多资金,还得与众多全国游客一同在热门景区体验“人山人海”的拥挤场面。
尽管如此,文化旅游的热度依然保持着去年盛况。根据携程平台的数据,端午节期间国内周边游的预订量实现了23%的增长,这表明在五一长假之后,我们又即将迎来旅游的又一高峰期。
理应而言,近两年来,大众出游意愿增强,消费在娱乐上的投入也显著增加,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这对旅游行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系列正面的、有益的好消息。
但恰恰相反的是,景区类旅游企业成了叫苦的另一拨人。
Wind数据揭示,在18家景区类上市公司中,2024年只有长白山、西藏旅游、宋城演艺、九华旅游这四家公司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而其余公司营收普遍下降,部分公司亏损幅度更是扩大。近期,桂林旅游更是因为连续五年亏损高达十亿元而引发了广泛关注。
01 游客越多,景区越亏?
桂林,这座享誉全国的旅游胜地,每年都因游客如织而频繁出现在热搜榜单。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期间,漓江景区因游客过多而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有人甚至戏称桂林几乎变成了繁忙的马六甲海峡。更有甚者,有网友爆料称,从桂林市区到西街仅80公里的距离,却耗费了近11个小时才到达。
尽管游客数量众多,桂林旅游业在2024年的净利润却出现了2.04亿元的亏损,较去年同期降幅高达1830.7%。
桂林旅游产业,依托漓江、两江四湖、银子岩、龙胜温泉等核心景区资源,并拥有漓江大瀑布饭店等五星级酒店资产,然而,即便如此,在过去五年间,桂林旅游仍遭遇了超过十亿的亏损。
这并不是桂林旅游一家文旅上市企业的困境。
Wind数据揭示,2025年第一季度,在18家景区类上市公司中(海洋海昌公园尚未公布相关数据),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了增长,而其他多数公司的业绩均出现了下降趋势。
这些文旅企业大多依托于自然资源而兴起,属于历史悠久的老景区。在这些企业中,曲江文旅和峨眉山的收入下滑尤为显著。曲江文旅,凭借其拥有的文旅顶流项目“大唐不夜城”,实现了3.06亿元的营收,但同比下降了23.67%;其净利润亏损达到了0.4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另一家公司,其营收为2.26亿元,同比下降了10.83%,净利润盈利仅为0.5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84%。
若将第一季度视为旅游业的淡季,那么观察整个2024年,在18家旅游企业中,只有长白山、西藏旅游、宋城演艺和九华旅游这四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增长。而剩下的14家企业,无论是收入还是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至少有一项出现了下降,且下降幅度普遍达到两位数以上。
海昌海洋公园、大连圣亚、桂林旅游以及ST张家界这四家旅游企业亏损情况尤为严重,它们的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均超过了100%,具体来看,海昌海洋公园的降幅高达275.00%,大连圣亚的降幅为304.16%,桂林旅游的降幅达到了1830.70%,而ST张家界的降幅则为143.22%。
这并非旅游的人少。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揭示,2024年,我国境内旅游人数总计达到了56.15亿人次,这一数字较去年增长了14.8%。与此同时,国内游客的总消费额为5.7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0.84万亿元。
从更广阔的时间跨度来看,自2022年起,诸多旅游类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持续处于亏损状态。
例如,在2022至2024年这段时间里,海昌海洋公园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亏损达到23.33亿元,大连圣亚的亏损额为1.12亿元,桂林旅游的亏损额为4.83亿元,张家界和曲江文旅的亏损额分别为10.81亿元和6.06亿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存在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游客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然而即便到了2023年旅游业逐步回暖,游客大规模出行,亏损状况依旧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2024年旅游业蓬勃发展,然而,一些景区却遭遇了异常情况:游客数量越多,亏损反而越严重。
以海昌海洋公园为参照,2024年其下属公园的游客数量达到了约1079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6.1%。然而,公司的全年总收入为18.18亿元,同比仅微增0.1%。尽管如此,公司的净亏损却由2023年的1.86亿元大幅增至2024年的7.61亿元,而毛利也从2023年的4.57亿元降至2024年的4.19亿元。
海昌海洋公园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并非是亏损,而是2024年累积的债务问题,它显得尤为紧迫和棘手。
海昌海洋公园的财务报告揭示,到了2024年12月31日,其流动负债的净额达到了29.53亿元,同时,在当年内,大约有4.97亿元的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已经到期,但尚未得到偿还。尽管海昌公园对外声称正在积极寻求融资,旨在优化现金流状况,但目前来看,这一计划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02 没落的财报背后
尽管众多文化旅游类上市公司普遍遭遇了“亏损”的困境,然而,导致亏损的具体原因却是多种多样。
文旅上市公司可划分为两大类别,其一涵盖了峨眉山、黄山旅游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景区上市公司,这些企业主要依赖自然旅游景点,其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缆车以及酒店服务;而另一类别则包括了宋城演艺、海洋海昌等主题公园,它们的收入主要依靠门票、表演以及餐饮等引发的后续消费。
对于自然景区来说,最近几年人流量的下滑成了最大的痛点。
张家界的游客流量在2019年达到了近8000万人次,然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锐减至3570万人次,接待量较之前减少了超过一半。需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张家界旗下景区主要包括宝峰湖景区和大庸古城,而游客数量持续上升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虽然盈利可观,但它们并不属于张家界公司的管辖范围。
到今年,头部自然景区的游客数量仍在流失。
今年春节期间,黄山风景区吸引了超过20万名游客,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同样,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38.75万人次,同比下降了3%。而九华山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为47.1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
此处,景区自身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根植于内在因素,同时,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内部环境分析,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景区普遍存在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回头客比例偏低的问题。据文旅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多数旅游景点的游客重游率不到10%,而部分景区的重游率甚至仅有大约1%。
从外部环境观察,随着诸如迪士尼、寺庙游等新兴旅游目的地的日益增多,传统老景区无疑面临着客流压力的加剧。游客数量的减少,加之自然景区门票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的趋势,这两大因素共同导致了依赖门票单一收入的自然景区运营收入的显著下滑。
景区类的企业并非没有尝试过各种策略。比如张家界集团,就投入了25亿巨资来打造一座以古城为主题的商业区,同时,还推出了古城游船、演出《遇见大庸》以及飞行影院等一系列新项目。
古城建筑和娱乐方式缺乏独特性,导致难以吸引游客,更难以激发游客进行重复消费。在过去的财务报告中,大庸古城的主要收入并非来源于表演或飞行影院,而是停车收费。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大庸古城的累计负债已高达5亿元,而每日的游客数量甚至不到设计容纳量的5%。
这座古城,被誉为吞金巨兽,见证了张家界这家拥有长达28年上市历史的“山水旅游行业领军企业”在今年四月正式加入了“戴帽”的行列。
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依据《2024中国旅游古镇发展报告》的数据,到2024年,我国古城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800座,然而,其中只有12%的古城项目实现了盈利。
对于从事主题公园业务的文旅企业来说,消费水平的下降无疑对其整体营业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海昌海洋公司为参照,该公司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频繁举办女生节99元门票优惠、学生群体特价门票等促销活动,以此降低票价以吸引游客。尽管如此,其旗下公园的入园人数达到了近三年的最高点,然而门票收入却出现了下滑,从2023年的9.03亿元减少至2024年的8.95亿元,降幅达到了0.84%。
尽管近年来消费水平有所下降,海昌海洋公园在食品饮品销售、商品销售以及酒店运营等盈利能力较强的领域亦遭受波及,这些领域的盈利未能有效抵消门票收入减少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园整体运营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降幅仅为0.13%。
此外,主题公园领域的文化旅游企业正遭遇核心收入下降的挑战,即便是将“主题公园”与“文化演艺”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宋城演艺,同样未能幸免。
尽管在2024年,宋城演艺公司的整体营收和利润实现了增长,然而,其旗下多个核心项目的收入表现却不容乐观。以杭州宋城千古情项目为例,其年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7%;三亚项目的年收入降幅达到8.7%;丽江千古情项目的年收入降幅为9.7%;而张家界千古情项目的年收入降幅更是高达46.5%。
相较于2019年那段时间的鼎盛时期,杭州项目的收入已锐减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三亚项目的收入更是大幅缩水,不足2亿元,而张家界项目的收入降幅更是超过了40%。
幸而宋城演艺的新投资项目已步入盈利阶段,去年,佛山与三峡的千古情新项目一经开业便展现出出色的业绩,显著促进了公司营收的提升。然而,并非所有历史悠久的景区都能如宋城演艺那般,享受到属于自己的“新生”。
03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近两年来,众多老牌景区积极寻求突破,努力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寻求第二增长点,其中部分文化旅游企业已取得显著成效。
宋城演艺在去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其营业收入达到了24.17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5.49%;净利润更是高达10.49亿元,同比增加了11.6亿元,增幅达到了1054.18%,成功实现了由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
在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宋城演艺正积极寻求变革,其核心举措是将新上马的项目集中投向众多热门旅游城市,并深入二三线城市的文化旅游市场。
旅游业逐渐回暖,众多热门旅游目的地和二、三线城市纷纷崭露头角,这一发展策略显然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2024年,其旗下的西安千古情、上海千古情和广州千古情三个新项目的收入分别实现了178.02%、18.25%和10.6%的同比增长,这些新项目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经营模式上,宋城演艺也在多元化发展。
去年,宋城演艺与青岛轻资产项目达成合作。该公司电子商务手续费及设计策划费收入分别达到2.73亿元和1.85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6.6%和118.6%。新开业的三峡千古情景区在开业仅百天时,收入便突破亿元大关,显著推动了宜都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同比增长率超过40%。
同时,近两年的宋城演艺也在文旅项目上不断更新玩法。
去年,宋城演艺在广州的千古情景区精心打造了一座与TVB视帝视后同款的景区,同时将粤文化融入其中,成功推出了全新情景剧《广东千古情》;而今年,该景区在文化传承方面动作频频,不仅推出了“万人同唱”活动,还进行了“岳家军招募”等大型互动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除此之外,宋城演艺还积极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推广,通过与疯狂小杨哥、刘畊宏等知名网红携手合作,有效提升了景区的形象,直接促使景区的网络曝光度实现了环比300%的显著增长。
宋城演艺官方微博透露,我国12个著名千古情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人气旺盛。特别是在五一假期,游客数量和收入均创下了新高。12个千古情景区共举办了379场演出,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4%,接待游客量达到21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6%。
宋城演艺等众多“追求变革”的老牌景区,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娱乐方式,在旅游业逐渐回暖的当下,依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可观的客流量和收入增长。
老界岭,这座连续四年亮相央视的知名景区,其魅力不仅在于其壮观的云海、绚烂的花海等自然风光,还在于其宜人的避暑特性。
在2023年早期,旅游业刚开始回暖之际,老界岭凭借举办青春歌会、佤族歌舞展示以及非物质文化戏曲演出等多种沉浸式表演活动,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新颖的消费体验场所,从而为该地区吸引了大量客流,并显著提升了其收入水平。
图源:河南老界岭官微
2023年“五一”期间,河南老界岭接待的游客数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了80%,较2019年增长了73%。与此同时,景区的收入较2021年同比增长了54%,较2019年增长了89%。更值得一提的是,景区在单日接待游客数量、综合收入、餐饮消费以及酒店住宿等方面均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
河南老界岭景区近两年来新推出了众多互动性强的体验项目,包括云端漫步飞拉达、山地滑板车和高空滑索等。今年五一期间,游客数量同比去年增加了12.3%,旅游收入则实现了12.7%的显著提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这揭示了,在当今,消费者对旅行的期望已从单纯的游览转变为寻求更具个性化的深入体验。
对于老景区们来说,这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
以往靠山靠水的自然优地理位置不再成为吸引游客的单一因素之后,老景区们也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来适应和满足如今旅游的消费者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付饶,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