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95后00后群面相亲直播间:解构传统婚恋条件博弈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5-18 10:02:08     98

夜幕低垂,10点钟的钟声敲响,小红书上的热门相亲直播间“活不腻来相亲”热闹非凡。直播间里,九宫格屏幕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面孔。参与者们依次登上直播间,开启视频进行自我展示。与传统相亲场合中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过分强调“房车学历”的风气不同,这里更看重的是参与者的“精神面貌”以及“情绪价值”。

吴潇踏入直播间的那一刻,不禁瞪大了眼睛——只见一位男子上半身赤裸,正一丝不苟地模仿健美比赛中的动作,逐一展示着胸肌、那八块明显的腹肌以及发达的肱二头肌……在众人纷纷催促“展示背部”之后,他再次转身,向观众展示了背部的肌肉。九宫格中的其他八位成员笑得几乎看不清面孔,而屏幕上与吴潇同样困惑的人们则小声议论着:“这究竟是在做什么呢?”

在短视频平台的群面相亲直播间中,年轻的“95后”和“00后”们正以解构主义的狂欢方式,重新诠释着传统婚恋中的“条件博弈”。有人扮演多个角色,演唱音乐剧《美女与野兽》,而另一些人则现场演绎《甄嬛传》:“臣妾要揭露熹贵妃的私通罪行,她秽乱六宫,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参与者无需精心打扮,穿着睡衣睡裤,甚至在散步的同时进行直播,这种放松的状态已经变得十分普遍。有网友打趣道:“直播间里的像素虽然模糊了房屋的实景,却将人们的灵魂展现得更加清晰。”才艺表演、即兴演讲或是深夜情感分享,似乎都成了他们对于“大厂表格式相亲”和“公园相亲角”传统模式的挑战,在这些洋溢着不严肃与抽象氛围的直播间九宫格中,相亲被巧妙地转变为一场融合了娱乐性和实验性的社交探索。

意外诞生的相亲直播

“活不腻来相亲”的直播间主持人“活老师”出生于2000年之后,她曾经的昵称叫做“活腻了去考研”。回溯到2023年,活老师正投身于法学硕士的备考之中。为了减轻考研的压力并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她创建了小红书账号,成为了一名专注于学习的博主。她偶尔会在直播中背诵书籍,还组建了学习群,群内成员主要是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实现考研梦想的伙伴,其中大部分是女性。

11月临近考试之际,粉丝数量已突破数千,考研党们在学习疲惫时纷纷议论,渴望恋爱。经过一两年艰苦备考,他们实在无力去寻找爱情。“等考试结束后,我会为大家组织一场聚会,看看小红书上是否有适合相亲的男生。”作为博主和群主,活老师一口答应为大家解决单身问题。“当初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她回忆道,如今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是说。

践行承诺,研究生考试次日,她便启动了相亲直播,直播名称定为“考研者的相亲派对”,虽名为相亲,实则更像是年轻人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后的自我展示,喊麦、科目三模拟、K歌不断,热闹非凡。

直播的场次不断攀升,参与的人数也随之增多,不仅有活跃在直播间的老师原有的粉丝,还包括刚结束考研、曾经考研、计划考研的学子,甚至还有路过的观众,他们纷纷加入聊天,围观热闹。讨论的话题也不再仅限于考试,生活中的压力、过往的情感经历,甚至是童年的伤痛,都成为了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当有人登上麦克风分享自己在实习中的忙碌时,背景画面甚至就是街头的小吃摊。

“文艺说媒”的主播在开播过程中,其经历与活老师颇为相似,涵盖从医学生涯、考研之路到日常闲谈、寻找伴侣等各个阶段。其粉丝数量逐渐从几十、上百人稳步上升,而在2023年年底流量达到了顶峰。“或许是平台算法推荐,亦或是临近春节,大家都对相亲话题格外关注,直播间人数骤增。”文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

文艺界对流量感受与活跃教师相仿。在2024年春节期间,“活不腻来相亲”的直播活动持续了一整夜,期间活跃教师小憩了一会,而欧美地区因时差而来的观众纷纷涌入,没有主持人的直播瞬间变成了跨国交流的聊天室。大家从四面八方展开热烈的讨论,在线人数峰值一度攀升至3000人,观看人次更是突破了50万。

直播间相亲变得异常火爆,“乐此不疲相亲”与“文艺式说媒”在平台上位列相亲直播间的前两名,分别拥有13万和7.9万的粉丝。二十岁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从事金融行业的白领、四十多岁离异且抚养孩子的中年人、热衷于二次元文化的coser……直播间的构成中,本身就蕴含着互联网的广泛包容性。

恋爱意愿普遍存在,各类性格的人都有所涉及。在某个文艺直播间的场合,一位男士刚登上麦克风,便迫不及待地表达了他的心意:“我此刻只想对5号说,只要我力所能及,我愿意不惜花费100万元,只为追求你。”这位男性嘉宾学历为大专,目前处于待业状态,居住家中依赖父母,他对伴侣的要求较为严格,希望对方至少拥有本科学历,能够陪伴左右,同时要求女方不得在外就餐,购买化妆品的费用不得超过1000元。

文艺在《中国新闻周刊》面前谈道,直播间里人物众多,形态各异,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都独具特色。我有能力维持秩序,也会提醒大家辨别他人言辞的真伪,同时还会倡导,先提升自我,再对他人提出期望。然而,我并不打算对任何人做出评判,我尊重并接纳各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她认为,现今的网民普遍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在主播尚未发言之际,网络上便有众多声音替其发声,诸如劝诫那位失业的年轻人“不妨先找一份工作”,“你如此自信,换成是我,恐怕不敢如此直言”。那位愿意出资百万的男士很快遭到了5号女士的婉言谢绝:“若以金钱为标准,我认为并无必要……你的言谈举止表明我们的价值观并不相契合,我坚决拒绝了你。”

在活老师的直播间里,曾经出现过一位被称为“直球哥”的嘉宾,他一开场就直接呼唤心仪的女嘉宾名字,说道:“我对××很有好感,(你)94年出生的可以吗?我是个狂热的E人,你能接受吗?你觉得我怎样?”那位身着白色衬衫搭配黑色毛背心、单手托住下巴的“领导哥”,身处一圈刮脸、侧卧、仅露出半张脸的年轻面孔之中,语气庄重地表示:“我觉得这个节目挺不错的,我已经观察了一番,我们××部门向×××做了汇报。现场气氛热烈,大家都挺活跃、挺愉快的,我也加入其中,体验一下这股氛围。”

吴潇对活老师和文艺剪辑的这些特色鲜明的直播片段情有独钟,她认为正是这些能够激发讨论的嘉宾使得直播间充满活力和欢乐,“大家都能坦诚相待,真是太好了”。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她表达了对一位网友在视频切片下评论的强烈共鸣——“在直播间,我们得以窥见世间百态”。

越来越淡化相亲符号的“轻相亲”

叶琳琳与吴潇仅作为旁观者的态度截然不同,几个月前,她毅然决然地踏入了直播间的门槛。身为西北人,大学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广州发展,远离了家乡的亲朋好友,失去了主场优势,这让她的感情生活变得尤为棘手。在大学期间,她曾有过一段恋情,然而毕业后,男友却去了北方寻求发展。尽管两人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异地恋,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分手。她曾借助网络流传的“名言”——“独立绽放”和“追求财富胜过爱情”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持续了许久,然而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却始终未曾消减。

朋友们能帮忙的都尽力了,然而资源实在有限,她心仪的对象并未对她倾心,而那些对她有好感的,她却又无动于衷。她尝试下载过约会App,但很快便卸载了,因为她觉得那上面寻求刺激的人较多,而且信息的真伪难以辨识。婚恋介绍所的8分钟约会她也尝试过,但“那种挫败感实在太过强烈”。她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速配活动中,女孩们能否顺利交友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身高、体重和容貌,这让人感觉仿佛下班后还要参加一场面试,而且情况更为严峻。”那种直截了当的气氛让人感到极大的压力和尴尬:“许多人会直接提问:你打算要孩子吗?你打算何时生育?”

叶琳琳收到了平台推送的直播间相亲邀请,起初她有所犹豫,担心熟人看到。然而,旁观了两周后,直播间那轻松自在的氛围感染了她。有人刷牙时参与直播,有人洗脸,有人刮胡子,直播的主播经常穿着睡衣出镜,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的寝室聚会。在“活不腻来相亲”的首页介绍中,明确指出这是一个“不严肃相亲”的直播间。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的传播学教授刘胜枝长期致力于研究网络时代的青年文化。她认为,相亲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地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在刘胜枝眼中,直播相亲的出现,正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融合趋势的必然产物。

20世纪90年代电视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相亲节目一经亮相便广受欢迎。19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一夜成名。此后,众多相亲节目纷纷涌现,其中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备受瞩目。节目中有24位女嘉宾通过亮灯或灭灯来决定男嘉宾的去留,大胆直接的互动环节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几乎成为了相亲节目的象征。刘胜枝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电视媒体对相亲节目的深度参与主要体现在将此类活动从私密空间推向公共视野,将原本一对一的私密和庄重氛围转变为众人参与的公开竞技,增添了趣味性和话题性。这样一来,节目不仅具备了供人观赏和讨论的娱乐特质,而且原本以结婚为目标的实用功能则变得不那么突出。

然而,鉴于媒体特性的约束以及收视率的影响,电视相亲节目的参与者数量受到限制且需经过严格挑选,通常这些嘉宾外貌出众、口才了得,并具备特定特质或话题性,节目更注重他们的表演性和人设塑造,所以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参与。

2024年3月,河南省开封市的万岁山大宋武侠城举办了一场名为“王婆说媒”的线下相亲活动,该节目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网友们戏称其为“接地气版《非诚勿扰》”。刘胜枝表示:“‘王婆说媒’之所以能够火爆,关键在于它为普通青年提供了一个可以参与的相亲平台,与电视相亲节目相比,这一点尤为突出。”该节目起初同样重视表演与娱乐元素,然而在迎合青年对婚恋需求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既真实又高效的相亲活动。

互联网的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特点,进一步加剧了相亲的媒介化程度。用户数量庞大,信息连接迅速,人们只需在家中沙发上,就能轻松实现“千里姻缘一线牵”。相亲的形式也因此被媒体重新塑造,直播相亲和“群面式”相亲等新型相亲方式应运而生。实际上,此类现象在古代就已存在,例如古时的“逛庙会”活动,其不仅是一种购物活动,还暗含着相亲的潜在作用。然而,现今的新媒体技术使得这一古老习俗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展现。

相较于电视节目和网上的婚恋平台,直播形式的群面相亲更具开放性、节奏更快、更为直接高效,而且不收取费用。它不似交友应用那样,网页背后往往真假难分。在直播间,我感觉大家表现得更为真实。你可以直接观察到对方的五官、表情、精神状态,以及他的声音、言谈举止,还有他如何与他人交流,甚至他的着装风格,他家里的整洁程度,更别提许多人还会展示自己的才艺。“‘活不腻来相亲’这一项目的后台负责人兔米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通过直播间,观众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一个立体的个体,而非仅仅是通过网页展示的固定化信息。”

群面相亲的方式既让人能在众多选择中进行对比,又消除了面对面相亲时的尴尬,同时,在观察群体互动的过程中,还能获取更多有助于判断的信息。叶琳琳回忆说,她第一次尝试直播相亲时,紧张得说话都有些颤抖,但到了第二次,情况就有所改善。毕竟,面对那么多人,相比一对一的相亲,心理压力要小得多。文艺观察到,在直播环境中,部分观众存在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单独交流时往往难以展开对话,但当人数增多时,他们的紧张情绪会减轻;此外,直播过程中主播的引导作用以及热烈气氛的推动,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展现自我。

未做好准备时,可以选择隐身“潜水”进行旁观,一旦准备妥当,便可随时“单击上麦”加入互动,而且这一切都是零成本投入,无需承受传统相亲模式中那种被动的客体压力。直播间里的群面活动完美契合了现代年轻人追求“低能耗社交”的潮流,它呈现了一种去符号化的“轻相亲”形式。在参与相亲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实现了社交和娱乐的双重目的,更是实现了多赢的效果。人际互动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而交流并非仅仅是手段或目标,它实际上是深植于人们内心的一种持久的精神追求。

“让爱情在交往中自然发生”

我乃一尾鱼,体长仅15厘米,体重约3.5公斤,昔日在淡水区域畅游,而今则向海洋进发。曾有过一段恋情,彼时伴侣乃小金鱼般的存在,未来渴望寻觅一位鳞片斑斓的伴侣。那些常浏览“活不腻来相亲”直播间的网友,想必对“鱼头哥”的名字并不陌生。

田以宸,人称“鱼头哥”,近期在直播间频繁露面,仿佛成了那里的常客,甚至有人戏称他为“气氛担当”——他戴着一顶绿色的鱼头帽,外加一副眼镜,即便不言不语,也足以让人忍俊不禁。他自己也坦言,纯粹是为了“搞怪”而来。他踏入直播间的动机并非虚无缥缈,去年秋季,田以宸刚圆满完成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业,踏足香港金融界寻求发展。由于在当地鲜有知己,职场上的压力又异常沉重,经常需要加班,还要努力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他闲暇之余便会在小红书上浏览。恰巧,他瞥见了活老师的相亲直播,只见一位男士身着西装,手持哑铃正在做运动,心中不禁疑惑: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抽象吗?介绍完自己后,他显得颇为自豪,自称是位美国博士,曾经供职于微软。我心想,这下子能认识不少厉害的人物了。于是,田以宸决定留在直播间,没有选择离开。每当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他便会来这里看看,一边聆听活跃的讲师和上麦的网友进行有趣的讨论,一边制作PPT。这已经成为他的一项娱乐活动,同时也让他感到压力得到了释放。

自去年11月份起,田以宸也加入了直播的行列,并非为了恋爱,而是为了与那些他认为“颇为有趣”的男嘉宾闲聊。在聊天过程中,他发现有许多人如同他一般,纯粹是为了缓解压力而选择直播,其中不乏在北大科研压力下几乎要崩溃的博士生,以及刚刚完成答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田以宸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瞧我们这些人,平日里在社会上装得挺像样的,可一上了网,画风突变,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卸下生活面具的出口,感觉像是找到了一种情绪释放的手段。”

孙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在一场访谈中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网络社交圈不受现实环境的束缚,它使得人们能够超越现实中的利益纠葛,换上新的“面具”,甚至将网络平台视作情绪释放的“树洞”。田以宸这类专注于追求抽象情感而非具体对象的人,激励了吴潇这类对相亲持有抵触情绪的人。她打算不久后进行直播:“若直播内容仅限于相亲,我断然不会参与。我更倾向于弱化目的,享受交友的乐趣,让爱情在交往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于她这样对单身生活态度随和的人来说,直播相亲所蕴含的情感价值更为重要,“在这种心态下,遇到合适的人仿佛是一种意外的惊喜”。

《2024—2025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市场研究报告》由艾媒咨询发布,报告指出,有66%的年轻人在面对压力时,不愿意对择偶标准作出妥协,坚决反对“将就婚恋”的做法;同时,63%的“00后”群体认为,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相亲活动并非他们优先考虑的选择。在进行相亲直播的过程中,文艺打算对一百名单身粉丝进行访谈,其中一位粉丝在访谈中坦言:“寻觅一位频率相匹配的人颇为不易,目前独身生活也颇为自得。”她认为,这或许正是当代青年普遍面临的一种常态。

这些年轻人通过不严肃的“直播间群面”进行情感上的自我救赎,在原子化的社会环境中。直播间通过游戏化的互动方式,重新构建了建立亲密关系的逻辑。它不再承诺“精准匹配”,而是打造了一个“可能性矿场”:相亲受挫的人或许能收获友情,那些引人注目的表演可能意外地展现了他们柔软的内心,甚至催生了“直播间过生日”、“上班搭子”等新的社交形式。

尽管略显不严肃,但它的成效却不逊色。在活老师直播间的直播间,已有不少情侣成功牵手,甚至有人已经进展到见家长的程度。今年二月,文艺收到了一封结婚邀请,激动得她几乎落泪,她依然记得那对网友,当时是女方在直播间分享自己的故事——年过三十,一直勤奋工作,努力生活,凭借自己的努力购置了房产,渴望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一位男性嘉宾一进入直播便向她大胆示爱,两人迅速见面,共同出游,最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圣堂。

在互联网上扮演红娘角色的活老师和文艺都鼓励那些渴望爱情的人勇敢迈出步伐。“众多人心中都怀有恋爱的渴望,或许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对恋爱话题避而不谈,鲜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去恋爱,往往等到大学毕业,父母才开始催促我们赶紧开始恋爱。因此,许多人表现得既保守又消极。他们既渴望爱情,又感到恐惧。”活老师感慨地说,有时不得不推动“大家去进行一些交流”。

近期,“活不腻来相亲”直播间迎来了一位尽管身患重病却坚决抵制病耻感、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孩子,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活老师。他将这位女孩的直播片段剪辑成小段,并在下方留言道: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直播间太过虚无缥缈,不够像真正的相亲节目。然而,之所以相亲时不会过于严肃,是因为我们希望各位在直播间中展现出自己最自在的一面,更期待大家能够“尽情享受过程,不必过分担忧结果”。此外,除了相亲,我们还希望各位能在直播间结识新朋友,体验网络的友善与宽容。这恰恰是直播间能够持续为爱情注入活力一年多的原因,人生的意义远不止爱情这一方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中提到:“你们要成为自己心中的高峰,然后去追寻内心的海洋。愿各位在直播的过程中都能感到愉悦。”

(文中吴潇、叶琳琳、田以宸为化名)

参考资料:《效率与爱情 青年直播相亲背后的婚恋困境》刘胜枝

本组报道配图均由AI生成。插图/adan

发于2025.5.17总第118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九宫格“群面” :现在流行“不严肃”相亲

记者:李静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