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反映,跨国巨头#飞利浦 的很多产品,也是贴牌。
经过正解局对相关资料的核实,发现飞利浦的多数产品均由代工企业制造,其中某些产品类别甚至已经授权给了其他公司进行生产。
换句话说,一旦企业获得授权,它们便可以在自产商品上直接贴上飞利浦的品牌标识。
飞利浦,作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国际知名品牌,曾经长期代表着“高品质进口”以及“品质有保障”的形象。
曾经的跨国巨头,为何沦为了“贴牌大王”?
1891年,飞利浦公司在荷兰成立,起初以制造碳丝灯泡为业,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灯泡制造商之一。
飞利浦的灯泡广告
此后,飞利浦不断拓展产品线。
1927年,公司开始生产收音机;1939年,电动剃须刀问世;1949年,电视产品开始销售;1963年,小型盒式磁带被推出市场;1982年,吐司机产品线得以拓展;1994年,咖啡机成为新品;1997年,与索尼公司携手,DVD产品线诞生;2018年,空气炸锅新品面世……
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像飞利浦这样,推出如此之多的家电。
因此,飞利浦被称为“小家电之王”。
飞利浦第一款剃须刀Philishave 7730
飞利浦的革新不仅对人们的日常起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众多领域确立了技术的典范,不断助力社会的持续发展。
小家电,也能做成大生意。
在1996年,飞利浦的营业收入达到了401.4亿美元,这一成绩使其在财富500强榜单中名列第53位,并确立了其在多个工业细分市场中的全球领先地位,成为了一个在多个领域都独占鳌头的巨头企业。
这是飞利浦的高光时刻。
自那时起,飞利浦的营业额持续下降,同时,在财富500强的排行榜上,其地位也不断下滑。
2018年,飞利浦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80.7亿美元,这一数字仅相当于1996年的70%,其全球排名亦随之降至423位。
2019年,彻底跌出了榜单。
部分年份飞利浦在财富500强的排名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在2024年,飞利浦的营业额达到了194.93亿美元,这一数字仅相当于1996年的一半左右。
创业百年,飞利浦的营收越干越小,是经营不善所致吗?
是,也不是。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拆解一下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
说起半导体,很多人都会想到光刻机巨头荷兰#ASML 公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ASML公司是飞利浦孵化的。
得益于技术的沉淀,飞利浦在早年建立的实验室,为半导体技术的研发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飞利浦公司正式设立了半导体事业部,标志着其正式踏入半导体行业。
在1970年代,飞利浦公司成功并购了位于美国硅谷的集成电路企业西尼蒂斯(Signetics),从而跃升至全球半导体行业第二大制造商的位置。
在1984年,飞利浦公司将旗下的光刻技术部门与半导体设备企业ASM International进行了合并,共同组建了ASML公司,双方在股权上各占一半。
ASML光刻机
ASML源自于飞利浦的技术分支,而飞利浦在光刻技术方面所积累的核心技术,则成为了ASML的重要竞争优势。
1988年,ASM International完成撤资,随后飞利浦公司成功增持股份,最终持股比例达到了100%。
1995年,ASML公司成功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与此同时,飞利浦公司开始逐步减少所持有的股份,直至最终完全撤出。
此外,那家声名显赫的半导体行业巨头恩智浦,起初不过是飞利浦集团的一部分。到了2006年,它被分立出来,正式成为一家独立的半导体企业。
今年1月,飞利浦又出售了旗下的半导体子公司Xiver。
仅半导体业务板块,飞利浦就出售了3家公司。
ASML在2024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05.72亿美元,而恩智浦的营业收入则为126.14亿美元,两者相加超过了431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是飞利浦的两倍之多。
从这个视角来看,飞利浦的规模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其大量业务的拆分与出售。
为了验证这个论点,我们再来看看,飞利浦还拆分了哪些业务。
在2004年,该公司的PC显示器业务以3.58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冠捷科技。
2006年,把移动电话业务卖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
早年的飞利浦手机
2010年,我国电视机的销售、配送以及采购等相关业务,正式委托给了冠捷科技负责处理。
2014年,飞利浦公司对业务进行了重组,将LED业务与通用照明业务合并,成立了全新的独立公司——飞利浦照明。同时,它还将LED芯片制造业务与汽车照明业务进行了整合,组建了一家名为#亮锐的新公司。
在2016年,飞利浦公司将旗下亮锐公司80.1%的股权出售给了阿波罗集团管理的基金。
2018年,飞利浦照明正式改名为“昕诺飞”,此举标志着其与飞利浦的完全分离,并正式开启了自主运营的新篇章。
前文说过,飞利浦就是靠生产碳丝灯泡起家的。
照明业务,堪称飞利浦发家的根基。
谁能想到,飞利浦连自己的老本行都舍得砍掉。
昕诺飞在2024年的总销售额为67亿美元,规模也不算小。
以上所述仅涵盖了部分业务范畴,而针对剩余的家电领域,飞利浦的决策需进行多样化的考虑。
一种是产品出售+品牌授权。
2021年,飞利浦对外宣布,其家用电器业务将以37亿欧元的金额出售,买方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私募基金——高瓴资本。此外,还包括一项为期15年的品牌使用权,其净现值为7亿欧元。这两项交易的总金额高达44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为340亿元。
飞利浦不仅将其生产的挂烫机、电熨斗、吸尘器、咖啡机、空气炸锅等厨房用小家电,以及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出售给了高瓴资本,而且还一并转让了该品牌15年的使用权。
飞利浦的空气炸锅
这表明,市面上销售的飞利浦品牌挂烫机、电熨斗等小型家用电器,与飞利浦公司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同样地,在2018年,飞利浦将这些产品类别,包括但不限于净水器、饮水机、过滤芯、热水器、马桶、淋浴设备、按摩设备以及健身器械等,正式授权给了德尔玛进行销售。
一种是品牌授权。
最典型的是空调,飞利浦经营百年内,从未自行研发生产过空调。
2018年,飞利浦将品牌授权给了我国企业恩博力电器,这一举措使得恩博力电器得以负责生产和运营,从而让飞利浦空调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飞利浦空调,是典型的“贴牌”产品。
公开信息显示,恩博力电器成功签订了为期十年的续约合同,并且取得了出口的资格。
飞利浦与恩博力电器续约
换言之,这种代工生产的飞利浦品牌空调不仅可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还可出口至国际市场。
一种是自持品牌。
飞利浦并未将剩余的剃须刀以及电动牙刷等少数商品进行拆分销售,反倒是选择自行保留。
中国官方设立的产品认证权威机构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该中心官网不仅提供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检验检测等服务,而且还充当了公众查询认证信息的关键途径。
通过访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官方网站,我们可以透过商标表象,洞察产品背后的所有权及隶属关系。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网站查询到的信息
从图中清晰可见,该飞利浦空调的生产基地、制造单位以及申请者均为恩博力,由此可知,恩博力已获得飞利浦空调品牌的授权,并自主负责了其生产活动。
绍兴摩纳净水科技负责生产飞利浦净饮机,而上海水护盾健康则是该产品的制造商和申请人。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水护盾健康隶属于德尔玛集团,因此它也是该品牌的拥有者。此外,绍兴摩纳净水科技实际上是德尔玛的代工企业。
也就是说,你所购得的飞利浦品牌净饮机,实际上是由飞利浦授权给德尔玛公司生产,德尔玛再将生产任务转交给上海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最终由绍兴摩纳净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代工生产。
观察飞利浦这家企业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要么选择拆分业务,要么进行资产出售,而其规模日渐缩小,这一现象自然也就显得并不意外。
飞利浦,为何要不停分拆业务?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给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年度亏损额一度超过10亿欧元。
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
飞利浦坚定地决定对战略布局进行重大调整,着手退出半导体业务领域,并将战略核心从半导体及电子硬件产业转移至医疗保健、消费品以及照明等具有较高增长潜力的行业。
尽管飞利浦在照明领域享有盛誉且市场份额颇高,然而,伴随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LED照明领域的盈利能力呈现下滑趋势,利润率持续低迷,始终未能突破10%的关卡。
飞利浦的灯泡
家电行业亦然,众多企业参与其中,竞争态势十分激烈,这无疑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影响。
于是,照明、家电业务先后成为了分拆对象。
最终,飞利浦所保留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于门槛较高的医疗保健行业,同时还包括电动牙刷、剃须刀以及直发器等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由此可见,飞利浦分拆业务,是一个不断聚焦核心业务的过程。
飞利浦针对市场状况、行业波动以及自身实际,持续优化业务布局,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医疗保健等利润丰厚、技术要求高的领域,以此实现业务领域的集中,进而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如何评价飞利浦这一策略?
从收益与损失的角度审视,通过业务拆分,飞利浦实现了可观的现金收入,这笔资金随后被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中。
与此同时,飞利浦未能抓住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机遇,也未能享受到规模化的研发和生产所带来的协同效应。
在正解局看来,短期有收益,长期损失大。
飞利浦,正在从伟大沦为平庸。
特别是飞利浦因授权而导致的贴牌泛滥,有可能损害其品牌形象。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界定代工与贴牌的概念。
近期,微博上关于“娃哈哈客服就纯净水委托今麦郎代工一事作出回应”的话题迅速升温,成为热门讨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