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对许多酒店人来说,是一次“意外回血”。
出乎意料地,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下方,然而行情却出乎意料地一路攀升。惠州大亚湾海边某酒店负责人F总如此概括了今年的市场走势。
身处前线,他向《环球旅讯》透露,在假期期间,广东沿海地带的旅游表现显着超越上年度,与行业先前预想的“冷清”趋势大相径庭。
众多酒店为吸引预订,节前采取低价促销策略,节日期间却未能及时调整房价,错过了原本可以利用的盈利机会。 “他们后来都深感懊悔。”F总直言不讳。
这类“先抛再抢”的反转行情,在多个下沉市场同步上演。
惠州双月湾、阳江海陵岛等众多海滨旅游胜地,在节假日前几天推出了大量低价门票,然而,随后却突然遭遇了一轮出乎意料的涨价风潮。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分享到这份甜蜜。位于四川西部的某酒店总经理Y总,他的观察显得格外冷静:
在五天的假期期间,川西地区的酒店在5月2日和3日这两天达到了真正的客满状态,而整体的价格走势则是持续下降。
他提及,尽管某些区域依旧吸引着顾客,但整体收入情况并不乐观,甚至让人感到有些沮丧。我们甚至已经下调了价格,然而到了4号那天,却依然没有迎来任何客人。
总体而言,在社交媒体上,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酒店业者们面临着满员的情况,同时也不免流露出一种“凡尔赛式”的沮丧情绪。
“前3天满房忙到吐血,后面两天开始闲得要死。”
“空调坏了的房间也拿出来卖,客人说不住就得睡大街。”
“服务机器人一天跑几十趟外卖,几乎要跑散架。”
这些看似轻松的抱怨,实则揭示了酒店员工在节假日期间高强度工作状态下的真实境况。
热度确实存在,但压力也同样真切。
回看数据端,平台和机构的“五一战报”格外漂亮:
旅悦集团管理的1500余座酒店均达到满员状态,其平均每间可用房收入(RevPAR)更是超过了600元。
开元旅业集团下属的多家度假酒店客满为患,入住率高达83.8%,其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了10%。
锦江中国区在5月1日至3日成功达到5000家门店全面入住,其中2日更是创下了难得一见的“万店客满”辉煌成绩。
全国市场表现同样不俗。据西部证券商社分析师提供的数据,在4月29日至5月4日这一周内,全国拥有15间客房及以上的酒店整体入住率达到了67.53%,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甚至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
观察数据可知,本轮房价的上涨速度显着超过了入住率的增长速度,这反映出商家在制定价格时的决策更为坚决。
二至四线城市普遍呈现了较一线市场更大幅度的价格上调,而一线城市则显得较为谨慎,其价格仅微幅上升约4%左右,这表明他们对“节前跳水”的现象仍然保持警惕,对未来预期持较为保守的态度。
在清明节这个小长假期间,全国范围内的酒店整体入住率仅维持在57%左右,与此同时,平均每间可出租房间的收入也同比出现轻微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的复苏情况,的确可以被视为一种“阶段性恢复”。
这种气温上升的起因,在于:酒店行业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正逐步获得持续性的好转。
西部证券商社的分析师指出,自2025年起,我国酒店业的需求增长势头正逐渐赶上供应量。此前供大于求的激烈竞争态势,有望得到逐步改善。
然而,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并非所有酒店都能切实享受到“假期红利”带来的好处。
A小姐在杭州经营民宿,她无奈地说,表面上房间看起来都已被预订满了,但实际上却是在拼尽全力维持生计。为了日常的运营开销,她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唯有在像五一这样的法定假日,才能将价格恢复到正常水平。
我们周边的许多酒店和民宿在节前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客人入住,即便在节日期间,它们也不敢大幅提高价格。然而,真正能够享受到高价带来的丰厚利润的,仅仅是少数几家地理位置优越、品牌影响力大、客源稳定的顶尖酒店。
房价持续攀升,经营成本亦随之上升,但顾客流量并未同步增加,反复核算下来,利润空间依然有限。同样,在江苏,酒店业主S小姐也感受到了这一现象。
热闹之后,现实依然紧绷。
一方面,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尚未完全平息,民众的消费信心也还在逐步恢复之中;尽管我国一直在积极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然而,公众消费能力的持续走向,仍需进一步观察。
此外,虽然假期期间人流激增,但对于那些需要计算全年总账的酒店而言,能否将这种短期的人流转化为持续的盈利增长,依然是一个待解之谜。
不少酒店人私下感慨:
“现在节假日像打仗,平时像熬牢。”
“打完五一,又开始指望暑假。”
“人是出来了,但钱还没出来。”
2025年,国内酒店业最终将走向何方,我们保持观察。
该文摘自“环球旅讯”公众号,作者为罗銮銮,现由36氪平台授权传播。